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乡村文明看威海:文明风尚 润泽乡村

中国古建网2022-10-05古建文化中国古文化遗址大全
农商行的银行文化,中国古文化遗址大全,古建筑与传统文化,乡村文明看威海:文明风尚润泽乡村,农商行的银行文化,中国古文化遗址大全,古建筑与传统文化,时下,行走在环翠区农村,一排排崭新的新农居鳞次栉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触目所及,

乡村文明看威海:文明风尚 润泽乡村

乡村文明看威海:文明风尚 润泽乡村,

  农商行的银行文化,中国古文化遗址大全,古建筑与传统文化,

  时下,行走在环翠区农村,一排排崭新的新农居鳞次栉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触目所及,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画卷正在铺展,一股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涤荡乡村。

  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就要立足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这一认识,环翠区委、区政府本着夯实基础科学推进,整合资源互促互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到2012底,有79%的村成为区级以上文明村。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的新需求,环翠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乡村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规划,健全组织,广泛发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常态发展。

  2011年11月,环翠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343”工程的意见》,围绕优化农村容貌、农村治安、农村文化“三大环境”,建设“和美安定”的新家园;突出公民道德、文明新风、技能技术、民主法制“四大教育”,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农民;搭建农村卫生服务、农村文体服务、农村志愿服务“三大载体”,健全服务农村群众的新体系等三大板块,提出了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环翠区每年都以两办的名义印发年度工作分解,明确责任分工、质量要求、完成时限、保障措施,将每项要求细化到部门、分解到责任人,并实行每月一调度,相关结果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评价基层班子、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全区还加大资金投入,2012年-2013年9月,涉农资金投入8827.6万元,乡村文明行动财政投入6259.6万元。

  乡村文明建设离不开组织保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343”工程,环翠区成立了“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文明办具体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立足本职特点,加强协作配合,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有计划有步骤也有成效地开展好相关工作。各镇也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同时形成了镇有工作站、村有指导员的岗位运行机制。

  2014年,山东省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建设后,环翠区“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责成区文明办认真抓好落实,区文明委在征求相关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各镇间的横向比较,择优推荐了1个文化示范镇、7个“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4个农村文化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场所。其中,有1个镇入选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乡镇,有3个村已经被列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有1个镇被列为市级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镇、4个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

  为使乡村文明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环翠区利用深入群众大走访和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深入了解此项行动的意义、标准、要求以及所带来的实惠。全区各镇通过张贴画、挂图、公开信、倡议书、板报、标语等进行集中宣传,同时设立文明宣传一条街、道德教育一条街以及生态文明一条街、民俗风情一条街、计生一条街、普法一条街等,使科学、文明、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7月14日,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一位村民在自家门前采摘已成熟的果子。近日,该村在沿村路旁的村民家门前的错落有致的果树上挂着红灯笼,远远望去,一股喜庆祥和的民俗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根据区域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环翠区注重从优化村庄环境、提升村民素质、健全服务体系等三个环节入手,切实丰富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乡村文明行动成果。

  村容村貌建设是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环翠区按照“打基础、拓内涵、上水平、抓保障”的思路,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到2012年底,累计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1.8亿多元,2013年又投资789.6万元,重点对新区划的9个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完成了57个已整治村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施了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沿道和进村路改造、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六大工程。2011年以来,环翠区还投资2000多万元为每个村全部安装了数字化监控探头,实现了农村监控全覆盖,并建立了城管信息指挥中心,依托区、镇城管办,对各村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控,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农村垃圾这一老大难问题,全面推行“户清扫、村收集、区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将全区所有村的环境卫生纳入了城市化管理,对村内垃圾全部实行集中统一,全区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另外,对农村警务室进行规划整合,打造“治安防控、动态监控、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四位一体的新型警务模式,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治安案件的发生。

  塑造新型农民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又一着力点。环翠区围绕“四德”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结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年”、“道德教育促进年”等年度主题实践活动。仅2012年就组织道德宣讲90多场,听众达6万人次。2013年,全区进一步加大道德讲堂和市民学校建设,逐步建立道德主题公园和善行义举四德榜。

  为加大乡村文明建设惠民力度,环翠区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村有服务中心的目标。各镇依托“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四大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4个符合国家标准的镇级综合文化(中心)站、99个通过验收的文化大院、99个农家书屋(其中数字农家书屋32个)、11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点、1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单位。以此为依托,举办庆新春文艺汇演、5.23歌咏会、夏季广场纳凉晚会等品牌文化综艺活动。此外投入4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所有镇卫生院升级改造,为所有村卫生室统一配备了30多种基本医疗设备器械,理顺了管理体制,将服务半径缩小到500米之内,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文明乡村,群众是利益主体,文明幸福是终极目标。本着城乡之间、各类创建活动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原则,环翠区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优势,共促乡村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与驻村包扶工作相结合实现城乡联动。自2010年开始,环翠区开展了驻村包扶工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以“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按照“扶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解民困,保稳定、筑和谐”的总体要求,统筹全区各方面的力量,扎实开展了驻村包扶工作,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定向包扶,切实推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步伐。3年来,驻村包扶部门和企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办实事好事900多件。2013年,全区又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8个镇街、64个区直部门、9个省市驻区单位的2992名机关干部联系81个行政村、96个社区的104841户群众。

  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内涵。近年来,环翠区发挥农村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服务暖夕阳”主题实践活动,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家政服务、心理抚慰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在市区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中小学校建成活动站9处,发挥1000多名巾帼志愿者的作用,让其与900多名流动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在学习及生活上给其更多的关爱。

  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扩大辅射力度。环翠区以农村各中小学校为主阵地,以“争当美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着力培育农村学校文明道德建设品牌。目前诵读传统经典、传唱“四德”歌曲、普及文明礼仪操已经成为全区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必修课。2011年以来,为进一步落实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环翠区着眼于破解农村未成年人教育载体和活动阵地不足的问题,从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失管失教”问题入手,立足区情、因势利导,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着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首期在千山路小学、温泉小学试点建设了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目前全区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0所,覆盖全区各乡镇,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功能从学校向社会、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三大延伸”。

  乡村文明行动转变了民风,凝聚了民心,使农村更加稳定和谐,群众拥有更多希望和幸福。

  环翠区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如同城市化的“加速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接轨。

  ——村庄整治景观化。按照“一村一景”的原则,全区规划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景观化标准,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全区121个村(居)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全覆盖。

  ——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城管信息指挥中心,覆盖全区农村所有的主次干道和主要活动场所。各镇均设有环卫处,普遍推行了“户清扫、村收集、区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按每10户一个垃圾桶、每100户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天候保洁,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居住环境生态化。全区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镇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两个100%,全面推广了畜禽生态化养殖模式。投入近10亿元,对区内所有河道进行了景观化整治,呈现出了天蓝、水碧、山青、气爽的生态美景。

  ——义务教育均衡化。乡镇幼儿园省级认定率和学前教育示范镇创建率均达到100%。9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了省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惠民利民常态化。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了综合性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了500米的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和便民利民服务圈。12349,一按啥都有。这是环翠区家喻户晓的居家服务品牌,目前已在全市推开。

  ——平安建设长效化。投资5600多万元,建立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对全区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和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建设了“治安防控、动态监控、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四位一体的新型警务模式,建立了农村信息员、治安巡逻员、专职调解员的群防群治队伍,在全区所有村庄普建了“普法一条街”。

  ——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过大幅度的村庄改造,公交、宽带、自来水、有线电视等现代生活元素早已融入农村,已成为农村群众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随着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里人同样的现代文明。

  ——道德引领阵地化。以省级标准,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村级主平台,通过道德评议会推选身边好人;同时,在区内每季度推选一次环翠好人,每两年一次道德模范评选,通过道德主题公园、道德讲堂、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在社会各层面及时持续、大面积宣传推介,弘扬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议事决策规范化。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敏感事项,要求必须经“两委”商议、镇党委审议、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后,方可组织实施。镇党委全程跟踪把关,并第一时间通过村务公开栏、电子公开系统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抓机制落实,规范了干部行为,逐步树立了依规依据行事的良好习惯,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农村管理社区化。建立了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按每100—200户划分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协管员、联络员、监督员“一长三员”,打造了区、镇、村、网格四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让农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盛夏时节,漫步文登各个村庄,大街小巷整洁平坦,鲜花绿草生机盎然,乡村文化一派火热……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三年来,文登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新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幸福笑脸在群众的脸上尽情绽放。

  在乡村文明行动中,文登按照“成线成片、成建制推进”的工作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在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全域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在区级层面,文登重点打造“两线国道沿线,以及“两片”,即小观、泽头两镇连片和葛家、界石两镇连片。对“两线两片”范围的村,全部进行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打造环境综合整治升级版。

  镇办层面,文登重点实施分类指导,将所辖村居划分为示范村、达标村、薄弱村三个类别,确立“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措施。每个镇办都确定了3—5个村,培育打造成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的标杆村、样板村。葛家、界石两镇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过程中将按照“生态文明+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思路,规划改造一批农家院落,建成“村庄客栈”或“艺术创作基地”,形成赏游樱花、生态采摘、农家体验和艺术采风等乡村文化特色。

  村居层面,文登重点推行“五个一”创建模式,即“播一首三德歌、跳一支广场舞、设一处四德榜、定一份村规民约、建一条文明示范街”。同时,克服“千村一面”现象,引导各村居深入挖掘村情历史、风情民俗和地域物产的丰富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墙、民俗文化长廊,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泽库镇尹家村将村民的拿手面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拍摄制作成文化展板;回龙山下的宋村镇山东村,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绘成墙体连环画;张家产镇大官庄村将村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制作成长达50多米的文化墙。涌现出高村镇万家村、侯家镇崔家村等8个威海市“特色文化村”。

  746个规范化农村文化大院,48个图书交流点、423个农家书屋,约10万册图书和5000多张光盘在其中流转……丰满的数字彰显着文登基层文化设施的硬实力。

  文登坚持以文化人,常年组织实施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是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今年,文登又按照“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布局要求,选择100处文化大院进行完善提升,更新阅览室、妇女之家、健身器材等设施。对60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改造,增设数字化电子设备,根据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地域种养特点,及时增加专业技术类读物的配送比重。文登营镇是今年省里确定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镇,年初在制定规划时,财政部门主动与宣传、农工部门沟通,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重要内容,用于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占15%。

  完善的文化设施有力地促进了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点燃了基层文化生活。目前,文登80%的村拥有锣鼓队、秧歌队,400多支业余团队常年开展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达70多支,6支被评为全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文登还因势利导,组织文化馆、艺术团、电业艺术团等专业团队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广泛搭建春节晚会、戏曲晚会、元宵节民俗展演等多种演出平台,开展庄户剧团巡演、调演、汇演等活动,促进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壮大。今年又筛选了500名农村文艺骨干和广场舞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经济开发区艺术团、天福京剧社等业余文艺团队每年巡回各村居演出都在50场以上。张家产镇东官道村文艺剧团有100多人,集秧歌、腰鼓、旱船、小品、快板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每年到周边村演出30多场。

  此外,文登还精心烹制特色“文化套餐”,让广大农村群众尽情乐活。组织“千场大戏下基层”活动,每年安排送电影下乡8000场,确保每村每年一场戏、每月一场电影。“百姓放歌·唱响文登”大型农村文艺汇演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每年参演的群众达5000多人,平时巡回镇办进行海选,年终在区里集中展演和总决赛,优秀节目入选文登春晚,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文化队伍和文艺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今年,又设计了39项贯穿全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印制一览表25000份,分发到各村居,并在媒体公示,提高活动知晓度,便于群众参与。

  按照“乡村文明建设既要见‘物’,又要见‘人’”的要求,文登以“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丰富活动的实践载体,文登广泛开展和谐好婆媳、孝顺好儿女、友善好邻里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目前覆盖面达到68%,年底前有望实现全覆盖。清明节期间启动了“邻里守望、情暖桑梓——我与家乡共发展”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干部为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关爱、送温暖。编辑《弟子规》读本,免费向1.8万名小学生发放,做到人手一册。开展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和“孝老爱亲我先行”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将周末作为孝心日,给父母端一杯茶、洗一次脚、做一顿饭、制作一件感恩小礼物,以实际行动将“孝老尊老”的道德新风带进千家万户。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文登抓住农村妇女这一重点群体,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从勤洗澡、讲卫生、穿着干净、家庭整洁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将《三德歌》等道德歌曲和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录成光盘,发放到全区各村居,每天通过“村村响”大喇叭播放;制作了文登版《三德歌》MV,在有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让农民群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为建立起长效机制,文登组织各村从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道德约束三个层面入手,制定村规民约,对赡养老人、爱护环境、参加公益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探索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村民档案,评议记录道德现象、典型人物,劝导制止不文明行为、不和谐因素,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法,形成农村道德建设的良好机制。

  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宋村镇立足优势特色,促进旅游开发,这是该镇山东村的看护人员正在管理村里的人工湿地。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农民思想观念从闭塞走向开放,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点,达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效果?在乡村文明行动中,文登借力“仁孝文登”建设,推出了“播一首三德歌、跳一支广场舞、设一处四德榜、定一份村规民约、建一条文明示范街”的“五个一”村级创建模式。虽然切口小,却四两拨千斤,助力文登突破了农村道德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多个重点、难点问题。

  以“跳一支广场舞”为例,它对邻里关系和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东官道村有两户人家因为琐碎小事产生了矛盾,两家人有近十年的时间相互不搭腔。在以广场舞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开展以后,两家的主妇都成了骨干队员,几次活动办下来,不知谁先张了嘴,俩人开始有了交流。如今,两家关系已大有改善。

  各种行动载体都只是“技巧”,为民务实才是“要义”。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借力乡村文明行动东风,合力共建,相信文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必将更加壮美。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既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又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一定要群策群力方能见效。”三年前的乡村文明行动动员大会上,文登决策者发出“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的号召,一股共建共享热潮迅速掀起。如今,共建共享的实践魅力历久弥新,正推动着文登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开展,乃至整个文登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车轮。

  “今年,我们将投入8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区财政局还将按照‘大干大奖、小干小奖”的原则,陆续发放奖补资金。”文登区委书记张竞说,文登把政府投入当成“雨露”,在一定程度扶助农村环境整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滋养、引导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建设中,整合全社会的合力。也正基于此,文登提出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乡村文明行动联动共建基本思路。

  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首当其冲、站到前排。各级领导带头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每人负责联系一个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全区市直部门、骨干企业以“包村联户”活动为载体,针对非重点整治村全面展开“一处文化大院、一条文明路、一片绿化林”的“三个一”主题帮扶活动,200多个包村部门和企业帮助包扶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近几年共投入包扶资金、物资达2000多万元,促其全部达到乡村文明行动村级标准要求。

  文登妇联深入基层,和镇村干部一起规划设计绿化方案、统一调拨苗木、现场指导栽植、落实管护机制,一干就是大半年,这期间没有节假日、公休日,被群众誉为“娘子铁军”。今年经她们调拨的24个品种、60万棵苗木,已经在全区56个村茁壮成长。

  在农村基层,“两委”干部不计得失,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一次农村环境整治采访,笔者遇到高村镇波浪后村支部书记于国祝和村民们一起给村里的小花园移栽苗木,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村民们说,于国祝的母亲十几天前去世了,母亲去世前他正带着全村一百多名村民硬化路面。

  标杆在前,农村群众纷纷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角色转换——不单单是乡村文明行动的受益者,也成为积极支持者、参与者。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通过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有了统一信念的群众像一支铁军,干部振臂一呼,群众积极响应,在农村干部们的带领下,妇女、老人、孩子齐上整治战场,男人们出去打工了,在家的“妇女队”甘当主劳力,老人们接过铁锨、锄头,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忙碌在整治一线。

  群众的支持为“三大堆”治理等一系列难点工作扫清了障碍,也逐渐发掘、释放出了让人不曾料想的“内力”。在张家产镇口子李村,村民王文水个人掏出7000多元,用于村头深沟填埋,并整治建设小花园,改善村内环境;在外工作的王文俭主动捐出15吨水泥,支持村里小街小巷硬化;大家热情高涨,王文卿老人也坐不住了,爱好园艺的他将多年侍弄的20多株盆景捐了出来,为村内花坛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文登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齐手共建,把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农村靓了,环境美了,农民笑了,干群党群关系也更融洽了。

  小花园、大广场,城市生活农村享;110、民心网,机关干部把家访;美不美、孝不孝,四德榜上见分晓……在荣成这片沃土上,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乡村文明行动犹如一支如椽巨笔,在荣成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绘就乡村和美画卷;如一股新风,将文明“种”进农民心田;是一项变革,让乡村脱胎换骨迎来全新美好图景。

  近年来,荣成市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动力,把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根本目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理念,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基础,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精神文明向农村传播,着力建设环境静而美、生活富而康、产业精而专、文明细而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荣获首批“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称号。

  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荣成市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确立了“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目标,规划了“一城、两带、三片区”发展框架。实施中心城区带动,建设沿海城市带和内陆村庄聚合带,打造北部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中部经济开发区、南部石岛管理区三个发展片区。

  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中,荣成市坚持因村而宜,突出特色,分类推进,探索实施了五种发展模式。中心社区带动型:荣成市将全市310个中心社区建成集图书室、卫生室、文化广场等10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形成了以中心社区为基点的便民服务圈。生态文明带动型:大力发展绿道经济,构建起以200公里环海生态绿道和400多个沿线村庄为网格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特色文化带动型:深入保护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元素,培育了东楮岛、西霞口等96个民俗文化特色村。产业基地带动型: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植省级旅游强镇和特色村30多个,农民合作社450多个,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强村强企带动型:促成30多个强村强企与80个欠发达村庄联合发展,2万多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推动共同发展。

  荣成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每年实施教育、医疗、救助等十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普惠城乡群众。

  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底线。荣成把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作为民生投入的重头戏,连续提高农村低保、医保、养老标准,基本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县级领先。每年围绕救助,开展以送温暖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今年又将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年人和大病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各类慈善救助活动惠及群众3万多人。

  坚持把公共服务作为民生主线。围绕城乡教育医疗均等化,荣成投资13亿元新建了荣成二中、实验中学、妇幼保健院、石岛人民医院等一批教育医疗工程,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成率100%,省级标准化卫生院、卫生室达到300多个;围绕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荣成投资2亿元建设了社会福利中心,目前荣成市农村敬老院达到36处,拥有老人日间照料中心150处。

  坚持把发展就业作为民生根本。荣成每年安排1500万元奖励资金,培育休闲采摘、赶海垂钓、天鹅摄影等特色村200多个,实施了5万农民培训计划,每个村都安排了就业信息员,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据了解,去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670元,居全省县级第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一幅住有宜居、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学有优教的民生画卷在荣成徐徐展开。从百姓身边的可喜变化,可以感受到荣成市委市政府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关怀。

  农村要文明,首先抓环境。荣成市将农村环境作为乡村文明行动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设施一体配套、环境一体打造、生态一体保护,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生态优先,基础设施要先行。荣成市投入22亿元,在农村实施通暖、通天然气、通自来水和垃圾、污水处理“三通两处理”工程,22个镇街驻地和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30条、47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村村连、客运班车村村通,搭建起半小时城乡交通圈。

  荣成市还探索了“环境+社区+产业+文化”四位一体的整治模式,每年投入1亿元、连片整治100个村。目前已整治600多个村,占总数的80%,培植起产业引领型、园区服务型、休闲旅游型、生态农业型、民俗文化型等一大批特色村庄。同时,实施了180个村庄改造项目、112个镇街驻地建设项目,让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从2009年开始,荣成逐渐拉开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框架,设立市镇两级环卫机构,建设25处镇街垃圾转运站,配备450辆垃圾转运车、600多个地埋式垃圾箱,组建了2600多人的农村保洁队伍,每年安排资金5500多万元,保障农村垃圾“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村庄环卫保洁率、垃圾收集转运率均达到100%。

  荣成市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先后投入23亿元,对260多家鱼粉和石材加工企业、1100家禽畜养殖场进行整治;投入7.1亿元,对345条、460公里农村河道进行治理,对农村主干公路,按照城市化标准进行园林式绿化、一体化管护,建设农村绿道,绿化面积3000万平方米;投入2.3亿元,对千里海岸线实施生态修复。去年,荣成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74天,连续9年位居全省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县级第一。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农村、进农家,在农村开花结果,荣成市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农村群众文化道德素养。

  “四德”工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成市以示范带全局,村村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设文化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场所以及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基地。目前该市村居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市镇村三级成立了1.8万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形成6大类32个项目、287个岗位的服务领域,建立道德讲堂680家,在全市310处中心社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和群众道德素质。

  从2012年起,荣成市连续开展诚信建设年、诚信建设创新年活动,今年又提出诚信建设提升年活动,重点把诚信建设从道德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在全省县级率先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把60万自然人和社会法人纳入征信管理,划分诚信模范、诚信、较诚信、诚信警示、不诚信五个级别,在各方面给予激励或约束,树立守信得激励、失信受惩戒的社会导向。

  为最大限度地增强先进典型的辐射力和感召力,推动诚信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荣成市开展“树典型、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活动,大力培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层面的先进典型,培植各类典型1.2万个,通过四德榜进行公示,带动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去年该市被评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

  文化是发展的血脉。荣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近年来,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化设施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起以城市文化为龙头、农村文化为骨干、群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推动文化设施向农村覆盖。荣成市加强城乡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22处镇街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建成80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400多个村级文化大院、900多处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建成以市图书馆为主体、950个村居站点为依托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实现了农村文化设施全覆盖,构建起“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推动特色资源向农村延伸。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荣成源远流长、深厚淳朴、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留下了海草房、石头楼、渔民节祭祀等众多渔家符号。荣成市着眼于培植区域特色文化,开洋谢洋节、石岛渔家大鼓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楮岛等近百个特色文化村庄,涌现了一批具有胶东特色的渔村、花村、画村,被评为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推动惠民活动向农村拓展。荣成市创新开展联接城乡、贯穿全年的“文化四季·诚信荣成”文化惠民活动,以“希望之春、活力之夏、收获之秋、欢乐之冬”四个主题,整合全市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主题文化等资源,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开展“每村每年一场戏”“百场培训进农村”“千场戏曲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及“三下乡”等惠民工程,培养出收藏之家、根艺之家、剪纸之家等特色家庭300多个。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发了荣成社会性的文化潮流,大众读书点星罗棋布,文化大院笑语不断,庄户剧团红红火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荣成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城乡文明的基础不断夯实,城乡人文面貌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荣成市坚持以便民、利民、安民为重点,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解决农村和群众问题的突破口,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起了“面上有走访、求助有热线、网上能互动、问题有研判、信用能共享”的服务格局。

  干部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才有多亲。从2012年开始,荣成市开展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今年又安排170多个单位、5000多名机关干部走访联系27万多户群众,村“两委”干部负责走访本村群众,确保每个村居都有单位分包,每户居民都有干部走访,把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覆盖到每村每户。

  随着民生诉求呈现出渠道多样化、表达自由化的趋势,荣成市积极调整社会管理思路,主动回应群众诉求。该市整合203个部门的服务资源成立民生110指挥中心,实现民生诉求“一号通”,打造了“一个号码联全城、一个平台解万难”的服务格局。开办了民心网问政平台,安排102个单位上线,与群众互动交流,解疑释惑,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对各个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研判解决,形成上下贯通、点面结合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

  着眼于平安村庄建设,荣成构建以辖区村居为主体的基础网格、以中心社区为主体的重点网格、以百个重点村居为主体的示范网格“三级网格”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城市社区按照每200-400户、1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农村社区按照每100-200户、5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目前,全市已有600多个村居建成各类网格2300多个,组建了400多人的基层治安联防员队伍、900多人的农村治保调解员两支队伍,建立起全覆盖的综治防范体系。

  文明荣成,处处温情。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画卷正从容运笔,一股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涤荡乡村,一片丰美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荣成人正阔步向前,向着生态宜居幸福荣成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近年来,乳山市紧紧围绕“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提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环境质量、农村文明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大提升。

  投资4000万元配套完善了镇域污水收集管网,镇域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投资3.2亿元建设了年处理15万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镇级建成10座垃圾中转站,配备38辆压缩垃圾运输车;在村级设置了1.5万个垃圾桶。

  2万多名农村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人次,帮助2000多名解决了生活困难。

  全市601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

  全市601个村全部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典型上榜率超过70%,四德榜实现全覆盖。

  10万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与赡养人签订了“赡养协议书”,签订率99.72%。

  全市601个村因地制宜开展文明示范街建设,通过在街心设榜,在墙上绘画,形成了“街接榜、榜连街”,“街心观榜,街上赏画”的格局,。

  102个农村(社区)建立了道德讲堂,开展诚信主题宣讲500多场,参与群众3万多人次。

  以辐射带动1.5公里半径内的三四个村庄、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为标准,规划建设178个农村新型社区,惠及辐射601个村40多万农民。

  投资3.2亿元提升医疗设施和设备档次,改造提升了130多个村级综合卫生室,为30多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运行了125辆公交车,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场站为依托、换乘方便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新格局。

  投资1.3亿元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按照省级标准在每个镇都设立了规范化幼儿园,投资1200万元购置67辆校车,将原来的53辆校车纳入公交公司统一管理。

  投资281万元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15处镇(街道)均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年可指导、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人次,有效提高群众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投入1.5亿元做好新农合提标扩面工作,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每年300元提高到350元,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到80%,住院补偿封顶线万元,农村符合条件的群众参合率达到100%。

  按照每40户-50户设立三级网格信息员,全市178个农村社区、15个城市社区划分为2100多个网格,建立网格管理队伍共计2100多支、4500余人。

  全市601个村按照“一类抓升级、二类抓规范、三类抓实用”的标准全部建立了综治组织。

  打造了6512345市民热线、乳山民情网两大平台,及时受理、回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一个“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在排忧解难中赢得民心,促进农村和谐。

  全市建立民情档案14万份,对部分民情档案实行了微机化和动态化管理,不断更新民情档案的内容,实现了民情档案的“动态化”和“时效性”。

  投入近2亿元建设了502个农村文化大院、310个农家书屋和15处镇级综合文化站。

  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市级文化资源共享支中心,建立8个镇级示范中心、7个村级规范化服务点和44个村级扩展型基层点,550个村达到了基本型服务点标准。

  27个涉农部门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下乡放映电影1万多场,下乡送戏300多场。

  “锅锁‘以诚待人’的家训确实好,我们来他家的商店买东西,从不担心缺斤少两。”7月12日,南黄镇孙家埠村的孙国胜来到孙锅锁的商店,看到墙上的家训,竖起了大拇指。

  孙锅锁夫妻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商店,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爱来他们店里买东西,因为他的称量,从来都是只多不少。

  作为乳山市“两训”建设活动的示范户,孙锅锁的家训只是乳山市在农村如火如荼开展的“两训”建设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15个镇的187个村有村训,约5000个家庭有家训。

  今年4月以来,乳山市以村训、家训建设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将宏大凝练的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两训”建设活动把乡村文明行动建设从大街小巷向庭院生活延伸,对村民进行入脑入情入心的教育和引导。

  为确保活动不走过场,抓出成效,乳山市依照“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一户带多户、多户连成片”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乳山口镇、白沙滩镇等8个镇作为示范镇,每镇选择3-5个环境整洁、文化底蕴丰厚的村作为村训示范村,示范村再选择文化传承厚实的30-50户作为家训示范户,广泛开展村训家训建设工作。乳山寨镇南北司马庄村“于氏家训”自明朝万历14年流传至今,司马庄人敦厚、善良,村风淳朴、文明,为使后代勿忘历史,发扬传统,两村联合将“吾家亲白门第,诗礼旧族……务兴礼让之风,以成义和之族”的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村里。“我们村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村,2012年村里环境整治时,全村800多户家庭踊跃加入到整治工作中,仅仅一个半月,整治任务就基本完成,这全归功于好村风好家风。”北司马庄书记于尧华说。

  “山东股改第一村”翁家埠村在“发展经济、富民强村”的村训感召和引领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乳山市白沙滩镇翁家埠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从开始筹备到注册成功,用时不到2个月,全村成功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得实惠的目标。

  乳山经过3年多的乡村文明建设,农村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今年开展的“两训”建设活动,更是从细处着手,潜移默化地加强家庭内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继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由内而外地濡养农民的精神内核。

  “我受乳山市文明办委托,向您送一束鲜花,嘉奖您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文明之风。”7月14日,乳山市诸往镇残联主任付维政双手将一束鲜花送到该镇泊子村52岁的村民宋元亭手中。

  十多年前,宋元亭得了神经性耳聋。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选择了勇敢面对,投身面粉机械加工这一行业,克服一个个难关,生意越来越好,并成立了现在的乳山市面粉机械服务中心,还为周边村6名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道德建设在乡村文明行动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个别地方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为破解这一困境,乳山市牢固树立“有德者有得,做好人不吃亏”的精神文明工作理念,坚持“即使是小善也要大力弘扬”的做法,对广大农村涌现出的身边好人、微善义举,开展大张旗鼓“鲜花送文明”活动。以“发现美、传递情、弘扬爱”为主题,以“你做好事我送鲜花”的方式,不论善行大小,对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各类好人好事给予褒奖。

  乳山市还设立了专门的推荐、自荐文明热线和邮箱,及时收集相关典型和事迹。乳山市在全市各单位、部门企业和601个村都设立了一名联络员,构建了全覆盖的好人好事推举体系。对社会各界推荐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乳山市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核对鉴别,一经确认,就在第一时间内向当事人单位和个人寄送感谢信,授予“文明之星”荣誉,给予鲜花表彰,在市内平面媒体的重要版面和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进行典型宣传,并筛选上报。活动每满一年,再从全年评选出的“文明之星”中评选“十佳文明之星”,并再次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市里给我发了一束鲜花,还让我上了电视。”因孝敬公婆被授予“文明之星”荣誉的乳山市南黄镇陈家屯村刘路燕自豪地说。

  不弃微小,涓涓小善汇成厚德洪流。自活动实施以来,乳山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共推举农民文明典型近万名,从中评选出“文明之星”853个,“十佳文明之星”50个,逐步形成了人人争当好人、争做善事的局面。

  “屋里挺闷的,你要多到街上去,在树底下凉快凉快,和老哥几个聊聊天,这样也对你的糖尿病有好处。”7月13日,乳山市下初镇段家村“互助队”成员74岁的段云龙像往常一样来到82岁的独居老人段桂亭家中探访慰问。

  包括段云龙在内,该村“互助队”目前有16人,队员们除了互帮互助外,多通过走访、谈心、聊天等方式慰藉其他留守老人,并依据自身特长指导村民健身、帮助代缴电费、代领养老金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村庄的年轻劳力出现外流现象,村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家中琐事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头之忧。针对这一情况,乳山市在对全市15个镇区和601个村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各村探索建立了以“互助互帮”为主要模式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引导留守人员抱团取暖,推动农民生活水平整体提质,推动农村道德建设整体提效。

  一般情况下,“互助队”队长由有一定特长的村民或者由村委班子成员兼任,队员由青壮劳力、留守党员、老干部、先进标兵和其他一些积极分子等组成。除了队内互助外,“互助队”队员采取就近献爱心的形式,以“一人帮一片、带一块”的方式,帮助其他村民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为让“互助队”在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乳山市围绕邻里“亲、帮、和、美、乐”五大主题,开展了“邻里互助节”、“敲敲门问声好”、“节日有邻”、关爱“四点半课堂”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乳山市还开展相关评比表彰活动,对开展活动主题突出、群众反响好的“互助队”予以嘉奖。

  截至目前,在乳山农村参加“互助队”的村民已超2万人,近20万农民因此受益。

  7月13日晚7点多,乳山市塔庄村村民王玲珍吃过晚饭后,就急匆匆地赶往村里的健身广场。经过离家不远的垃圾箱,她顺手把从家里捎出的垃圾袋放了进去。“上次镇上的老师说夏天的生活垃圾必须及时处理,这样能防止蚊虫滋生,对身体有好处。”王玲珍说,“今天晚上,镇上的老师又来村里教健身操,俺要好好再学一遍。”

  王玲珍念叨的“镇上的老师”,指的是“新农村新生活”教育讲师。“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为避免“有新房子没有新环境,有新发展没有新生活,有新农村没有新农民”的现象,乳山市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生活品质,不断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向纵深拓展。

  在讲师队伍建设上,该市采取自荐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聘任了100多名志愿讲师,专业涉及传统文化、心理教育、健康保健、文明礼仪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大部分农村群众的培训需求。

  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以“菜单”的方式让农民自主决定培训内容,是乳山市新生活教育的主要特点。乳山市泽上村妇女主任张素华针对农村新妈妈育儿经验不足的情况,提出培训需求。市妇联立即组织经验丰富的“母爱大姐”在镇上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对60多位农村骨干妇女进行了育儿培训;这些骨干妇女回村后,进一步发挥骨干作用,逐户对本村新妈妈进行知识传授。

  为让群众易于接受,乳山市充分利用典型示范户、道德讲堂、妇女儿童家园等场所,采用现场示范、入户指导和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仅今年就开展了近百场教育培训,受益群众1万多人。

  此外,对有创业就业愿望的农民,该市还依托农广校、技工学校等载体,组织专家教授、种养能手对农民开展劳动技能、特色种植、电子商务各类教育培训,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将农民培养成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帮扶1000多人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乳山市在全市广泛开展“政训、厂训、店训、校训、村训、家训”“六训”建设活动,以“六训”建设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抓手,建设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的道德体系,从而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为打造“仁爱乳山”城市品牌凝心聚力。目前,全市已经有157个党政部门、企业、商店、学校,187个村、5000多个家庭开展了“六训”建设活动。

  乳山市在开展“六训”建设活动时,重视提炼活动内容,深挖活动内涵,将“六训”的形成过程视为凝聚共识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开展政训活动,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驻乳机构深入提炼本部门、本行业的指导思想,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开展厂训活动,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提炼促进产业突破、谋求做大做强的价值追求,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开展店训活动,组织全市私营业主和个体经营户,提炼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言行。开展校训活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提炼具有指引意义的办学方针,端正师生行为。开展村训活动,在全市重点村(社区),提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统一目标认识,规范行为习惯。开展家训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深入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传承感的文化格言,培育良好家风。(威海日报)

时下,行走在环翠区农村,一排排崭新的新农居鳞次栉比,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触目所及,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画卷正在铺展,一股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涤荡乡村。

  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就要立足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加快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全面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基于这一认识,环翠区委、区政府本着夯实基础科学推进,整合资源互促互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到2012底,有79%的村成为区级以上文明村。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和农村居民的新需求,环翠区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乡村文明建设摆在了重要议事日程,完善规划,健全组织,广泛发动,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常态发展。

  2011年11月,环翠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农村实施乡村文明行动“343”工程的意见》,围绕优化农村容貌、农村治安、农村文化“三大环境”,建设“和美安定”的新家园;突出公民道德、文明新风、技能技术、民主法制“四大教育”,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农民;搭建农村卫生服务、农村文体服务、农村志愿服务“三大载体”,健全服务农村群众的新体系等三大板块,提出了为期五年的发展规划。

  为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环翠区每年都以两办的名义印发年度工作分解,明确责任分工、质量要求、完成时限、保障措施,将每项要求细化到部门、分解到责任人,并实行每月一调度,相关结果作为精神文明考核和评价基层班子、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区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全区还加大资金投入,2012年-2013年9月,涉农资金投入8827.6万元,乡村文明行动财政投入6259.6万元。

  乡村文明建设离不开组织保障。为推进乡村文明行动“343”工程,环翠区成立了“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文明办具体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立足本职特点,加强协作配合,在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有计划有步骤也有成效地开展好相关工作。各镇也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工作机制,同时形成了镇有工作站、村有指导员的岗位运行机制。

  2014年,山东省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和“乡村文明家园”项目建设后,环翠区“乡村文明行动”领导小组责成区文明办认真抓好落实,区文明委在征求相关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各镇间的横向比较,择优推荐了1个文化示范镇、7个“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4个农村文化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场所。其中,有1个镇入选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省级示范乡镇,有3个村已经被列为省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有1个镇被列为市级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镇、4个村被列为市级“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

  为使乡村文明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环翠区利用深入群众大走访和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深入了解此项行动的意义、标准、要求以及所带来的实惠。全区各镇通过张贴画、挂图、公开信、倡议书、板报、标语等进行集中宣传,同时设立文明宣传一条街、道德教育一条街以及生态文明一条街、民俗风情一条街、计生一条街、普法一条街等,使科学、文明、法制观念深入人心。

  7月14日,环翠区张村镇王家疃村一位村民在自家门前采摘已成熟的果子。近日,该村在沿村路旁的村民家门前的错落有致的果树上挂着红灯笼,远远望去,一股喜庆祥和的民俗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根据区域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需要,环翠区注重从优化村庄环境、提升村民素质、健全服务体系等三个环节入手,切实丰富乡村文明建设的内涵,让农村居民切实感受到乡村文明行动成果。

  村容村貌建设是乡村文明行动工作的重点,也是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现实问题。环翠区按照“打基础、拓内涵、上水平、抓保障”的思路,统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到2012年底,累计投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1.8亿多元,2013年又投资789.6万元,重点对新区划的9个村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同时,完成了57个已整治村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实施了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沿道和进村路改造、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六大工程。2011年以来,环翠区还投资2000多万元为每个村全部安装了数字化监控探头,实现了农村监控全覆盖,并建立了城管信息指挥中心,依托区、镇城管办,对各村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动态实时监控,提高了精细化管理水平。

  针对农村垃圾这一老大难问题,全面推行“户清扫、村收集、区运输、市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将全区所有村的环境卫生纳入了城市化管理,对村内垃圾全部实行集中统一,全区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另外,对农村警务室进行规划整合,打造“治安防控、动态监控、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四位一体的新型警务模式,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治安案件的发生。

  塑造新型农民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又一着力点。环翠区围绕“四德”工程五年建设规划,结合“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思想道德建设年”、“道德教育促进年”等年度主题实践活动。仅2012年就组织道德宣讲90多场,听众达6万人次。2013年,全区进一步加大道德讲堂和市民学校建设,逐步建立道德主题公园和善行义举四德榜。

  为加大乡村文明建设惠民力度,环翠区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村村有服务中心的目标。各镇依托“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四大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4个符合国家标准的镇级综合文化(中心)站、99个通过验收的文化大院、99个农家书屋(其中数字农家书屋32个)、11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点、12个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单位。以此为依托,举办庆新春文艺汇演、5.23歌咏会、夏季广场纳凉晚会等品牌文化综艺活动。此外投入4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所有镇卫生院升级改造,为所有村卫生室统一配备了30多种基本医疗设备器械,理顺了管理体制,将服务半径缩小到500米之内,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文明乡村,群众是利益主体,文明幸福是终极目标。本着城乡之间、各类创建活动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的原则,环翠区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优势,共促乡村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与驻村包扶工作相结合实现城乡联动。自2010年开始,环翠区开展了驻村包扶工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以“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按照“扶班子、带队伍,促发展、解民困,保稳定、筑和谐”的总体要求,统筹全区各方面的力量,扎实开展了驻村包扶工作,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定向包扶,切实推进了乡村文明建设步伐。3年来,驻村包扶部门和企业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办实事好事900多件。2013年,全区又开展了包百村(居)连万户活动,8个镇街、64个区直部门、9个省市驻区单位的2992名机关干部联系81个行政村、96个社区的104841户群众。

  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丰富活动内涵。近年来,环翠区发挥农村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服务暖夕阳”主题实践活动,从农村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家政服务、心理抚慰等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活动,在市区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中小学校建成活动站9处,发挥1000多名巾帼志愿者的作用,让其与900多名流动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在学习及生活上给其更多的关爱。

  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扩大辅射力度。环翠区以农村各中小学校为主阵地,以“争当美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着力培育农村学校文明道德建设品牌。目前诵读传统经典、传唱“四德”歌曲、普及文明礼仪操已经成为全区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必修课。2011年以来,为进一步落实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环翠区着眼于破解农村未成年人教育载体和活动阵地不足的问题,从解决农村未成年人放学后和节假日期间“失管失教”问题入手,立足区情、因势利导,整合资源、搭建平台,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着手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首期在千山路小学、温泉小学试点建设了2所乡村学校少年宫,目前全区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10所,覆盖全区各乡镇,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功能从学校向社会、从课内外活动向节假日、由过去注重文体活动向注重综合实践活动“三大延伸”。

  乡村文明行动转变了民风,凝聚了民心,使农村更加稳定和谐,群众拥有更多希望和幸福。

  环翠区深入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如同城市化的“加速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环境面貌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环境卫生、公共服务的接轨。

  ——村庄整治景观化。按照“一村一景”的原则,全区规划设计出了一整套的景观化标准,投入资金2亿多元,对全区121个村(居)实施了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全覆盖。

  ——城乡环卫一体化。投资2000万元,建立了城管信息指挥中心,覆盖全区农村所有的主次干道和主要活动场所。各镇均设有环卫处,普遍推行了“户清扫、村收集、区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按每10户一个垃圾桶、每100户一名保洁员的标准,全天候保洁,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

  ——居住环境生态化。全区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镇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两个100%,全面推广了畜禽生态化养殖模式。投入近10亿元,对区内所有河道进行了景观化整治,呈现出了天蓝、水碧、山青、气爽的生态美景。

  ——义务教育均衡化。乡镇幼儿园省级认定率和学前教育示范镇创建率均达到100%。9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了省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现了全覆盖。

  ——惠民利民常态化。实现了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造了综合性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立了500米的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和便民利民服务圈。12349,一按啥都有。这是环翠区家喻户晓的居家服务品牌,目前已在全市推开。

  ——平安建设长效化。投资5600多万元,建立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对全区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和重点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建设了“治安防控、动态监控、矛盾化解、服务群众”四位一体的新型警务模式,建立了农村信息员、治安巡逻员、专职调解员的群防群治队伍,在全区所有村庄普建了“普法一条街”。

  ——生活方式现代化。通过大幅度的村庄改造,公交、宽带、自来水、有线电视等现代生活元素早已融入农村,已成为农村群众一种习惯的生活方式。随着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群众享受到了和城里人同样的现代文明。

  ——道德引领阵地化。以省级标准,设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村级主平台,通过道德评议会推选身边好人;同时,在区内每季度推选一次环翠好人,每两年一次道德模范评选,通过道德主题公园、道德讲堂、新闻媒体等各种方式,在社会各层面及时持续、大面积宣传推介,弘扬新风尚,传播正能量。

  ——议事决策规范化。对重大事项或群众关心的敏感事项,要求必须经“两委”商议、镇党委审议、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后,方可组织实施。镇党委全程跟踪把关,并第一时间通过村务公开栏、电子公开系统等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抓机制落实,规范了干部行为,逐步树立了依规依据行事的良好习惯,促进了村级各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农村管理社区化。建立了农村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按每100—200户划分一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协管员、联络员、监督员“一长三员”,打造了区、镇、村、网格四级联动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让农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服务。

  盛夏时节,漫步文登各个村庄,大街小巷整洁平坦,鲜花绿草生机盎然,乡村文化一派火热……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三年来,文登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新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幸福笑脸在群众的脸上尽情绽放。

  在乡村文明行动中,文登按照“成线成片、成建制推进”的工作要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在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全域推进乡村文明行动。

  在区级层面,文登重点打造“两线国道沿线,以及“两片”,即小观、泽头两镇连片和葛家、界石两镇连片。对“两线两片”范围的村,全部进行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打造环境综合整治升级版。

  镇办层面,文登重点实施分类指导,将所辖村居划分为示范村、达标村、薄弱村三个类别,确立“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措施。每个镇办都确定了3—5个村,培育打造成全市乡村文明行动的标杆村、样板村。葛家、界石两镇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打造过程中将按照“生态文明+特色文化+乡村旅游”的思路,规划改造一批农家院落,建成“村庄客栈”或“艺术创作基地”,形成赏游樱花、生态采摘、农家体验和艺术采风等乡村文化特色。

  村居层面,文登重点推行“五个一”创建模式,即“播一首三德歌、跳一支广场舞、设一处四德榜、定一份村规民约、建一条文明示范街”。同时,克服“千村一面”现象,引导各村居深入挖掘村情历史、风情民俗和地域物产的丰富内涵,建设历史文化墙、民俗文化长廊,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泽库镇尹家村将村民的拿手面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胶东花饽饽,拍摄制作成文化展板;回龙山下的宋村镇山东村,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绘成墙体连环画;张家产镇大官庄村将村民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制作成长达50多米的文化墙。涌现出高村镇万家村、侯家镇崔家村等8个威海市“特色文化村”。

  746个规范化农村文化大院,48个图书交流点、423个农家书屋,约10万册图书和5000多张光盘在其中流转……丰满的数字彰显着文登基层文化设施的硬实力。

  文登坚持以文化人,常年组织实施送戏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是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今年,文登又按照“十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布局要求,选择100处文化大院进行完善提升,更新阅览室、妇女之家、健身器材等设施。对60个农家书屋进行数字化改造,增设数字化电子设备,根据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地域种养特点,及时增加专业技术类读物的配送比重。文登营镇是今年省里确定的“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镇,年初在制定规划时,财政部门主动与宣传、农工部门沟通,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重要内容,用于文化设施设备的投入占15%。

  完善的文化设施有力地促进了文艺队伍的发展壮大,点燃了基层文化生活。目前,文登80%的村拥有锣鼓队、秧歌队,400多支业余团队常年开展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达70多支,6支被评为全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文登还因势利导,组织文化馆、艺术团、电业艺术团等专业团队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广泛搭建春节晚会、戏曲晚会、元宵节民俗展演等多种演出平台,开展庄户剧团巡演、调演、汇演等活动,促进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壮大。今年又筛选了500名农村文艺骨干和广场舞指导员,进行集中培训。经济开发区艺术团、天福京剧社等业余文艺团队每年巡回各村居演出都在50场以上。张家产镇东官道村文艺剧团有100多人,集秧歌、腰鼓、旱船、小品、快板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每年到周边村演出30多场。

  此外,文登还精心烹制特色“文化套餐”,让广大农村群众尽情乐活。组织“千场大戏下基层”活动,每年安排送电影下乡8000场,确保每村每年一场戏、每月一场电影。“百姓放歌·唱响文登”大型农村文艺汇演活动,已连续开展6年,每年参演的群众达5000多人,平时巡回镇办进行海选,年终在区里集中展演和总决赛,优秀节目入选文登春晚,极大地调动了基层文化队伍和文艺爱好者的参与热情。今年,又设计了39项贯穿全年的群众文化活动,印制一览表25000份,分发到各村居,并在媒体公示,提高活动知晓度,便于群众参与。

  按照“乡村文明建设既要见‘物’,又要见‘人’”的要求,文登以“仁孝文登”公民道德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丰富活动的实践载体,文登广泛开展和谐好婆媳、孝顺好儿女、友善好邻里评选表彰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农民群众。全面推行善行义举四德榜,目前覆盖面达到68%,年底前有望实现全覆盖。清明节期间启动了“邻里守望、情暖桑梓——我与家乡共发展”活动,组织广大机关干部为空巢老人、农民工、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关爱、送温暖。编辑《弟子规》读本,免费向1.8万名小学生发放,做到人手一册。开展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和“孝老爱亲我先行”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将周末作为孝心日,给父母端一杯茶、洗一次脚、做一顿饭、制作一件感恩小礼物,以实际行动将“孝老尊老”的道德新风带进千家万户。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文登抓住农村妇女这一重点群体,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群众从勤洗澡、讲卫生、穿着干净、家庭整洁做起,逐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将《三德歌》等道德歌曲和身边好人的感人故事录成光盘,发放到全区各村居,每天通过“村村响”大喇叭播放;制作了文登版《三德歌》MV,在有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让农民群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为建立起长效机制,文登组织各村从道德规范、道德行为、道德约束三个层面入手,制定村规民约,对赡养老人、爱护环境、参加公益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引导村民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积极探索成立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建立村民档案,评议记录道德现象、典型人物,劝导制止不文明行为、不和谐因素,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喜事大家办”的方法,形成农村道德建设的良好机制。

  在乡村文明建设中,宋村镇立足优势特色,促进旅游开发,这是该镇山东村的看护人员正在管理村里的人工湿地。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集中走向分散,农民思想观念从闭塞走向开放,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引发的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乡村文明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点,达到连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效果?在乡村文明行动中,文登借力“仁孝文登”建设,推出了“播一首三德歌、跳一支广场舞、设一处四德榜、定一份村规民约、建一条文明示范街”的“五个一”村级创建模式。虽然切口小,却四两拨千斤,助力文登突破了农村道德建设、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环境整治长效机制等多个重点、难点问题。

  以“跳一支广场舞”为例,它对邻里关系和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东官道村有两户人家因为琐碎小事产生了矛盾,两家人有近十年的时间相互不搭腔。在以广场舞为核心的文化活动开展以后,两家的主妇都成了骨干队员,几次活动办下来,不知谁先张了嘴,俩人开始有了交流。如今,两家关系已大有改善。

  各种行动载体都只是“技巧”,为民务实才是“要义”。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借力乡村文明行动东风,合力共建,相信文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必将更加壮美。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既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工程,又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攻坚战,一定要群策群力方能见效。”三年前的乡村文明行动动员大会上,文登决策者发出“众志成城、合力攻坚”的号召,一股共建共享热潮迅速掀起。如今,共建共享的实践魅力历久弥新,正推动着文登乡村文明行动的深入开展,乃至整个文登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车轮。

  “今年,我们将投入800万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区财政局还将按照‘大干大奖、小干小奖”的原则,陆续发放奖补资金。”文登区委书记张竞说,文登把政府投入当成“雨露”,在一定程度扶助农村环境整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滋养、引导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建设中,整合全社会的合力。也正基于此,文登提出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乡村文明行动联动共建基本思路。

  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首当其冲、站到前排。各级领导带头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每人负责联系一个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全区市直部门、骨干企业以“包村联户”活动为载体,针对非重点整治村全面展开“一处文化大院、一条文明路、一片绿化林”的“三个一”主题帮扶活动,200多个包村部门和企业帮助包扶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中心,近几年共投入包扶资金、物资达2000多万元,促其全部达到乡村文明行动村级标准要求。

  文登妇联深入基层,和镇村干部一起规划设计绿化方案、统一调拨苗木、现场指导栽植、落实管护机制,一干就是大半年,这期间没有节假日、公休日,被群众誉为“娘子铁军”。今年经她们调拨的24个品种、60万棵苗木,已经在全区56个村茁壮成长。

  在农村基层,“两委”干部不计得失,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一次农村环境整治采访,笔者遇到高村镇波浪后村支部书记于国祝和村民们一起给村里的小花园移栽苗木,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村民们说,于国祝的母亲十几天前去世了,母亲去世前他正带着全村一百多名村民硬化路面。

  标杆在前,农村群众纷纷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角色转换——不单单是乡村文明行动的受益者,也成为积极支持者、参与者。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中,通过细致入微的群众工作,有了统一信念的群众像一支铁军,干部振臂一呼,群众积极响应,在农村干部们的带领下,妇女、老人、孩子齐上整治战场,男人们出去打工了,在家的“妇女队”甘当主劳力,老人们接过铁锨、锄头,顶着烈日、冒着严寒忙碌在整治一线。

  群众的支持为“三大堆”治理等一系列难点工作扫清了障碍,也逐渐发掘、释放出了让人不曾料想的“内力”。在张家产镇口子李村,村民王文水个人掏出7000多元,用于村头深沟填埋,并整治建设小花园,改善村内环境;在外工作的王文俭主动捐出15吨水泥,支持村里小街小巷硬化;大家热情高涨,王文卿老人也坐不住了,爱好园艺的他将多年侍弄的20多株盆景捐了出来,为村内花坛增添了一抹靓丽的风景……

  文登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齐手共建,把乡村文明建设工程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农村靓了,环境美了,农民笑了,干群党群关系也更融洽了。

  小花园、大广场,城市生活农村享;110、民心网,机关干部把家访;美不美、孝不孝,四德榜上见分晓……在荣成这片沃土上,处处洋溢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乡村文明行动犹如一支如椽巨笔,在荣成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绘就乡村和美画卷;如一股新风,将文明“种”进农民心田;是一项变革,让乡村脱胎换骨迎来全新美好图景。

  近年来,荣成市把乡村文明行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的重要动力,把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根本目标,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理念,以改善农村环境为基础,推动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服务向农村覆盖,精神文明向农村传播,着力建设环境静而美、生活富而康、产业精而专、文明细而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的幸福指数,荣获首批“山东省乡村文明行动示范县”称号。

  为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荣成市高点定位、科学规划,确立了“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目标,规划了“一城、两带、三片区”发展框架。实施中心城区带动,建设沿海城市带和内陆村庄聚合带,打造北部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中部经济开发区、南部石岛管理区三个发展片区。

  在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中,荣成市坚持因村而宜,突出特色,分类推进,探索实施了五种发展模式。中心社区带动型:荣成市将全市310个中心社区建成集图书室、卫生室、文化广场等10项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形成了以中心社区为基点的便民服务圈。生态文明带动型:大力发展绿道经济,构建起以200公里环海生态绿道和400多个沿线村庄为网格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特色文化带动型:深入保护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元素,培育了东楮岛、西霞口等96个民俗文化特色村。产业基地带动型:依托“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培植省级旅游强镇和特色村30多个,农民合作社450多个,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强村强企带动型:促成30多个强村强企与80个欠发达村庄联合发展,2万多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推动共同发展。

  荣成市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每年实施教育、医疗、救助等十项民生工程,财政民生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普惠城乡群众。

  坚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生底线。荣成把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作为民生投入的重头戏,连续提高农村低保、医保、养老标准,基本保障水平保持全省县级领先。每年围绕救助,开展以送温暖为主题的“春风行动”,今年又将精神和智力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成年人和大病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各类慈善救助活动惠及群众3万多人。

  坚持把公共服务作为民生主线。围绕城乡教育医疗均等化,荣成投资13亿元新建了荣成二中、实验中学、妇幼保健院、石岛人民医院等一批教育医疗工程,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标准化学校建成率100%,省级标准化卫生院、卫生室达到300多个;围绕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荣成投资2亿元建设了社会福利中心,目前荣成市农村敬老院达到36处,拥有老人日间照料中心150处。

  坚持把发展就业作为民生根本。荣成每年安排1500万元奖励资金,培育休闲采摘、赶海垂钓、天鹅摄影等特色村200多个,实施了5万农民培训计划,每个村都安排了就业信息员,帮助农民转移就业。据了解,去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7670元,居全省县级第一。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一幅住有宜居、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学有优教的民生画卷在荣成徐徐展开。从百姓身边的可喜变化,可以感受到荣成市委市政府在乡村文明行动中“共享发展成果”的民生关怀。

  农村要文明,首先抓环境。荣成市将农村环境作为乡村文明行动切入点和突破口,坚持设施一体配套、环境一体打造、生态一体保护,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生态优先,基础设施要先行。荣成市投入22亿元,在农村实施通暖、通天然气、通自来水和垃圾、污水处理“三通两处理”工程,22个镇街驻地和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330条、470公里,实现农村公路村村连、客运班车村村通,搭建起半小时城乡交通圈。

  荣成市还探索了“环境+社区+产业+文化”四位一体的整治模式,每年投入1亿元、连片整治100个村。目前已整治600多个村,占总数的80%,培植起产业引领型、园区服务型、休闲旅游型、生态农业型、民俗文化型等一大批特色村庄。同时,实施了180个村庄改造项目、112个镇街驻地建设项目,让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从2009年开始,荣成逐渐拉开城乡环卫一体化大框架,设立市镇两级环卫机构,建设25处镇街垃圾转运站,配备450辆垃圾转运车、600多个地埋式垃圾箱,组建了2600多人的农村保洁队伍,每年安排资金5500多万元,保障农村垃圾“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村庄环卫保洁率、垃圾收集转运率均达到100%。

  荣成市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先后投入23亿元,对260多家鱼粉和石材加工企业、1100家禽畜养殖场进行整治;投入7.1亿元,对345条、460公里农村河道进行治理,对农村主干公路,按照城市化标准进行园林式绿化、一体化管护,建设农村绿道,绿化面积3000万平方米;投入2.3亿元,对千里海岸线实施生态修复。去年,荣成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74天,连续9年位居全省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县级第一。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农村、进农家,在农村开花结果,荣成市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提升农村群众文化道德素养。

  “四德”工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荣成市以示范带全局,村村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建设文化宣传和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场所以及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基地。目前该市村居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全覆盖,市镇村三级成立了1.8万人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形成6大类32个项目、287个岗位的服务领域,建立道德讲堂680家,在全市310处中心社区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农村文明程度和群众道德素质。

  从2012年起,荣成市连续开展诚信建设年、诚信建设创新年活动,今年又提出诚信建设提升年活动,重点把诚信建设从道德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在全省县级率先建设社会征信体系,把60万自然人和社会法人纳入征信管理,划分诚信模范、诚信、较诚信、诚信警示、不诚信五个级别,在各方面给予激励或约束,树立守信得激励、失信受惩戒的社会导向。

  为最大限度地增强先进典型的辐射力和感召力,推动诚信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荣成市开展“树典型、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活动,大力培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各层面的先进典型,培植各类典型1.2万个,通过四德榜进行公示,带动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去年该市被评为全省“四德”工程示范市。

  文化是发展的血脉。荣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资源,近年来,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文化设施资源向农村倾斜,建立起以城市文化为龙头、农村文化为骨干、群众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惠民新格局。

  推动文化设施向农村覆盖。荣成市加强城乡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建成22处镇街文化站和文化广场、建成800多个农村文化广场、400多个村级文化大院、900多处图书室和农家书屋,建成以市图书馆为主体、950个村居站点为依托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实现了农村文化设施全覆盖,构建起“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推动特色资源向农村延伸。长期的传承和积淀,形成了荣成源远流长、深厚淳朴、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留下了海草房、石头楼、渔民节祭祀等众多渔家符号。荣成市着眼于培植区域特色文化,开洋谢洋节、石岛渔家大鼓等7个项目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培育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楮岛等近百个特色文化村庄,涌现了一批具有胶东特色的渔村、花村、画村,被评为首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推动惠民活动向农村拓展。荣成市创新开展联接城乡、贯穿全年的“文化四季·诚信荣成”文化惠民活动,以“希望之春、活力之夏、收获之秋、欢乐之冬”四个主题,整合全市节日文化、广场文化、主题文化等资源,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开展“每村每年一场戏”“百场培训进农村”“千场戏曲进农村”“万场电影进农村”及“三下乡”等惠民工程,培养出收藏之家、根艺之家、剪纸之家等特色家庭300多个。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引发了荣成社会性的文化潮流,大众读书点星罗棋布,文化大院笑语不断,庄户剧团红红火火。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为荣成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城乡文明的基础不断夯实,城乡人文面貌不断改善,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

  荣成市坚持以便民、利民、安民为重点,将乡村文明行动作为解决农村和群众问题的突破口,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起了“面上有走访、求助有热线、网上能互动、问题有研判、信用能共享”的服务格局。

  干部与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才有多亲。从2012年开始,荣成市开展单位联村、干部联户“两个全覆盖”活动。今年又安排170多个单位、5000多名机关干部走访联系27万多户群众,村“两委”干部负责走访本村群众,确保每个村居都有单位分包,每户居民都有干部走访,把了解社情民意的触角覆盖到每村每户。

  随着民生诉求呈现出渠道多样化、表达自由化的趋势,荣成市积极调整社会管理思路,主动回应群众诉求。该市整合203个部门的服务资源成立民生110指挥中心,实现民生诉求“一号通”,打造了“一个号码联全城、一个平台解万难”的服务格局。开办了民心网问政平台,安排102个单位上线,与群众互动交流,解疑释惑,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对各个渠道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研判解决,形成上下贯通、点面结合的社会管理工作体系。

  着眼于平安村庄建设,荣成构建以辖区村居为主体的基础网格、以中心社区为主体的重点网格、以百个重点村居为主体的示范网格“三级网格”体系,实现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城市社区按照每200-400户、1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农村社区按照每100-200户、5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目前,全市已有600多个村居建成各类网格2300多个,组建了400多人的基层治安联防员队伍、900多人的农村治保调解员两支队伍,建立起全覆盖的综治防范体系。

  文明荣成,处处温情。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画卷正从容运笔,一股崇尚文明和谐的新风尚涤荡乡村,一片丰美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生机。荣成人正阔步向前,向着生态宜居幸福荣成更美好的未来前进。

  近年来,乳山市紧紧围绕“乡村文明行动”的总体要求,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体提升,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环境质量、农村文明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大提升。

  投资4000万元配套完善了镇域污水收集管网,镇域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投资3.2亿元建设了年处理15万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镇级建成10座垃圾中转站,配备38辆压缩垃圾运输车;在村级设置了1.5万个垃圾桶。

  2万多名农村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3万多人次,帮助2000多名解决了生活困难。

  全市601个村全部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并积极发挥作用。

  全市601个村全部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典型上榜率超过70%,四德榜实现全覆盖。

  10万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与赡养人签订了“赡养协议书”,签订率99.72%。

  全市601个村因地制宜开展文明示范街建设,通过在街心设榜,在墙上绘画,形成了“街接榜、榜连街”,“街心观榜,街上赏画”的格局,。

  102个农村(社区)建立了道德讲堂,开展诚信主题宣讲500多场,参与群众3万多人次。

  以辐射带动1.5公里半径内的三四个村庄、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为标准,规划建设178个农村新型社区,惠及辐射601个村40多万农民。

  投资3.2亿元提升医疗设施和设备档次,改造提升了130多个村级综合卫生室,为30多万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运行了125辆公交车,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场站为依托、换乘方便的城乡一体化公交网络新格局。

  投资1.3亿元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按照省级标准在每个镇都设立了规范化幼儿园,投资1200万元购置67辆校车,将原来的53辆校车纳入公交公司统一管理。

  投资281万元建设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全市15处镇(街道)均成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年可指导、培训农村劳动力5000人次,有效提高群众的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投入1.5亿元做好新农合提标扩面工作,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每年300元提高到350元,镇级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到80%,住院补偿封顶线万元,农村符合条件的群众参合率达到100%。

  按照每40户-50户设立三级网格信息员,全市178个农村社区、15个城市社区划分为2100多个网格,建立网格管理队伍共计2100多支、4500余人。

  全市601个村按照“一类抓升级、二类抓规范、三类抓实用”的标准全部建立了综治组织。

  打造了6512345市民热线、乳山民情网两大平台,及时受理、回应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打造一个“24小时不下班的政府”,在排忧解难中赢得民心,促进农村和谐。

  全市建立民情档案14万份,对部分民情档案实行了微机化和动态化管理,不断更新民情档案的内容,实现了民情档案的“动态化”和“时效性”。

  投入近2亿元建设了502个农村文化大院、310个农家书屋和15处镇级综合文化站。

  投资100多万元建设市级文化资源共享支中心,建立8个镇级示范中心、7个村级规范化服务点和44个村级扩展型基层点,550个村达到了基本型服务点标准。

  27个涉农部门开展“三下乡”服务活动,组织下乡放映电影1万多场,下乡送戏300多场。

  “锅锁‘以诚待人’的家训确实好,我们来他家的商店买东西,从不担心缺斤少两。”7月12日,南黄镇孙家埠村的孙国胜来到孙锅锁的商店,看到墙上的家训,竖起了大拇指。

  孙锅锁夫妻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商店,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爱来他们店里买东西,因为他的称量,从来都是只多不少。

  作为乳山市“两训”建设活动的示范户,孙锅锁的家训只是乳山市在农村如火如荼开展的“两训”建设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15个镇的187个村有村训,约5000个家庭有家训。

  今年4月以来,乳山市以村训、家训建设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将宏大凝练的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两训”建设活动把乡村文明行动建设从大街小巷向庭院生活延伸,对村民进行入脑入情入心的教育和引导。

  为确保活动不走过场,抓出成效,乳山市依照“镇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一户带多户、多户连成片”的原则,选择基础条件好的乳山口镇、白沙滩镇等8个镇作为示范镇,每镇选择3-5个环境整洁、文化底蕴丰厚的村作为村训示范村,示范村再选择文化传承厚实的30-50户作为家训示范户,广泛开展村训家训建设工作。乳山寨镇南北司马庄村“于氏家训”自明朝万历14年流传至今,司马庄人敦厚、善良,村风淳朴、文明,为使后代勿忘历史,发扬传统,两村联合将“吾家亲白门第,诗礼旧族……务兴礼让之风,以成义和之族”的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村里。“我们村多年来一直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村,2012年村里环境整治时,全村800多户家庭踊跃加入到整治工作中,仅仅一个半月,整治任务就基本完成,这全归功于好村风好家风。”北司马庄书记于尧华说。

  “山东股改第一村”翁家埠村在“发展经济、富民强村”的村训感召和引领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成立了山东省首个农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乳山市白沙滩镇翁家埠村经济股份合作社,从开始筹备到注册成功,用时不到2个月,全村成功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得实惠的目标。

  乳山经过3年多的乡村文明建设,农村穿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今年开展的“两训”建设活动,更是从细处着手,潜移默化地加强家庭内部的思想道德建设,继而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积极进取,由内而外地濡养农民的精神内核。

  “我受乳山市文明办委托,向您送一束鲜花,嘉奖您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文明之风。”7月14日,乳山市诸往镇残联主任付维政双手将一束鲜花送到该镇泊子村52岁的村民宋元亭手中。

  十多年前,宋元亭得了神经性耳聋。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选择了勇敢面对,投身面粉机械加工这一行业,克服一个个难关,生意越来越好,并成立了现在的乳山市面粉机械服务中心,还为周边村6名贫困残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道德建设在乡村文明行动中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村个别地方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为破解这一困境,乳山市牢固树立“有德者有得,做好人不吃亏”的精神文明工作理念,坚持“即使是小善也要大力弘扬”的做法,对广大农村涌现出的身边好人、微善义举,开展大张旗鼓“鲜花送文明”活动。以“发现美、传递情、弘扬爱”为主题,以“你做好事我送鲜花”的方式,不论善行大小,对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热心公益、助人为乐、扶贫济困、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各类好人好事给予褒奖。

  乳山市还设立了专门的推荐、自荐文明热线和邮箱,及时收集相关典型和事迹。乳山市在全市各单位、部门企业和601个村都设立了一名联络员,构建了全覆盖的好人好事推举体系。对社会各界推荐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乳山市安排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核对鉴别,一经确认,就在第一时间内向当事人单位和个人寄送感谢信,授予“文明之星”荣誉,给予鲜花表彰,在市内平面媒体的重要版面和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进行典型宣传,并筛选上报。活动每满一年,再从全年评选出的“文明之星”中评选“十佳文明之星”,并再次予以表彰和物质奖励。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没想到市里给我发了一束鲜花,还让我上了电视。”因孝敬公婆被授予“文明之星”荣誉的乳山市南黄镇陈家屯村刘路燕自豪地说。

  不弃微小,涓涓小善汇成厚德洪流。自活动实施以来,乳山社会各界热情参与,共推举农民文明典型近万名,从中评选出“文明之星”853个,“十佳文明之星”50个,逐步形成了人人争当好人、争做善事的局面。

  “屋里挺闷的,你要多到街上去,在树底下凉快凉快,和老哥几个聊聊天,这样也对你的糖尿病有好处。”7月13日,乳山市下初镇段家村“互助队”成员74岁的段云龙像往常一样来到82岁的独居老人段桂亭家中探访慰问。

  包括段云龙在内,该村“互助队”目前有16人,队员们除了互帮互助外,多通过走访、谈心、聊天等方式慰藉其他留守老人,并依据自身特长指导村民健身、帮助代缴电费、代领养老金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少村庄的年轻劳力出现外流现象,村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家中琐事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心头之忧。针对这一情况,乳山市在对全市15个镇区和601个村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在各村探索建立了以“互助互帮”为主要模式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队,引导留守人员抱团取暖,推动农民生活水平整体提质,推动农村道德建设整体提效。

  一般情况下,“互助队”队长由有一定特长的村民或者由村委班子成员兼任,队员由青壮劳力、留守党员、老干部、先进标兵和其他一些积极分子等组成。除了队内互助外,“互助队”队员采取就近献爱心的形式,以“一人帮一片、带一块”的方式,帮助其他村民干些力所能及的事。

  为让“互助队”在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示范引领作用,乳山市围绕邻里“亲、帮、和、美、乐”五大主题,开展了“邻里互助节”、“敲敲门问声好”、“节日有邻”、关爱“四点半课堂”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乳山市还开展相关评比表彰活动,对开展活动主题突出、群众反响好的“互助队”予以嘉奖。

  截至目前,在乳山农村参加“互助队”的村民已超2万人,近20万农民因此受益。

  7月13日晚7点多,乳山市塔庄村村民王玲珍吃过晚饭后,就急匆匆地赶往村里的健身广场。经过离家不远的垃圾箱,她顺手把从家里捎出的垃圾袋放了进去。“上次镇上的老师说夏天的生活垃圾必须及时处理,这样能防止蚊虫滋生,对身体有好处。”王玲珍说,“今天晚上,镇上的老师又来村里教健身操,俺要好好再学一遍。”

  王玲珍念叨的“镇上的老师”,指的是“新农村新生活”教育讲师。“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为避免“有新房子没有新环境,有新发展没有新生活,有新农村没有新农民”的现象,乳山市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生活品质,不断推动乡村文明行动向纵深拓展。

  在讲师队伍建设上,该市采取自荐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聘任了100多名志愿讲师,专业涉及传统文化、心理教育、健康保健、文明礼仪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大部分农村群众的培训需求。

  群众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以“菜单”的方式让农民自主决定培训内容,是乳山市新生活教育的主要特点。乳山市泽上村妇女主任张素华针对农村新妈妈育儿经验不足的情况,提出培训需求。市妇联立即组织经验丰富的“母爱大姐”在镇上举办培训班,手把手地对60多位农村骨干妇女进行了育儿培训;这些骨干妇女回村后,进一步发挥骨干作用,逐户对本村新妈妈进行知识传授。

  为让群众易于接受,乳山市充分利用典型示范户、道德讲堂、妇女儿童家园等场所,采用现场示范、入户指导和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仅今年就开展了近百场教育培训,受益群众1万多人。

  此外,对有创业就业愿望的农民,该市还依托农广校、技工学校等载体,组织专家教授、种养能手对农民开展劳动技能、特色种植、电子商务各类教育培训,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将农民培养成懂政策、有技术、会经营的创业型人才。今年以来已累计培训5000多人次,帮扶1000多人创业就业。

  今年以来,乳山市在全市广泛开展“政训、厂训、店训、校训、村训、家训”“六训”建设活动,以“六训”建设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抓手,建设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的道德体系,从而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为打造“仁爱乳山”城市品牌凝心聚力。目前,全市已经有157个党政部门、企业、商店、学校,187个村、5000多个家庭开展了“六训”建设活动。

  乳山市在开展“六训”建设活动时,重视提炼活动内容,深挖活动内涵,将“六训”的形成过程视为凝聚共识和精神洗礼的过程。开展政训活动,在各机关事业单位、驻乳机构深入提炼本部门、本行业的指导思想,增强干部服务意识。开展厂训活动,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提炼促进产业突破、谋求做大做强的价值追求,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开展店训活动,组织全市私营业主和个体经营户,提炼经营理念,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言行。开展校训活动,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提炼具有指引意义的办学方针,端正师生行为。开展村训活动,在全市重点村(社区),提炼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的指导思想,统一目标认识,规范行为习惯。开展家训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深入提炼具有时代特色和历史传承感的文化格言,培育良好家风。(威海日报)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