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09版:文化周刊-2022年09月16日
河北日报-09版:文化周刊-2022年09月16日
河北日报-09版:文化周刊-2022年09月16日,天然岩板画,我国古楼阁的类型,古建取名公元前215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第四次东巡,来到洪波翻涌的渤海边。这一年是始皇三十二年,也是大秦帝国建立的第七年。横扫六国、统一海内,开创帝制、建立集权,废除分封、设立郡县,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德盖三皇功过五帝”的始皇帝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也奠定了我国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基本格局。
为了威服海内、巩固统治,秦始皇已三次巡游,这一次的队伍依然威武浩荡。他派遣方士卢生入海寻仙,在碣石门刻辞颂秦功德,谋求江山万代、基业永固。然而“竹帛烟销帝业虚”,帝国顷刻土崩瓦解,历史更迭,一切归为尘土,留下的唯有以帝名得称的秦皇岛,以及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巍峨行宫。
如今,以秦皇岛市为中心的渤海沿岸,东西横向30公里的海岸线上,由南向北分布着北戴河金山嘴、海港区东山、辽宁绥中姜女石等秦代行宫遗址群。这里,是当年秦始皇东巡“碣石”的驻跸之地,也是秦朝关外宫殿四百余的真实写照。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评价说:“连为一体的姜女石和金山嘴遗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大建筑群,似有国门性质,是秦汉大帝国统一的象征。”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金山嘴秦建筑遗址)位于北戴河区金山嘴及其附近区域,与东边的姜女坟遗址,西边的昌黎县碣石山相距都约30公里,枕山襟海,风景秀丽。金山嘴形似鸟嘴,北与陆地相连,向东突入渤海,一峰压水,三面晴波,位置独特,得天独厚。秦行宫遗址总面积6万平方米,因其他区域建筑遗址已遭到严重破坏,所以近年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金山嘴以北约300米的横山,面积约两万平方米。这片滨海高丘上的遗址建于秦代,可能沿用至汉,规模大、建筑精、布局严谨、保存完整,它的发现,佐证了秦皇岛地名的由来,再现了秦代宫殿的巍峨壮观,也向人们揭开了秦代行宫的神秘面纱。
北戴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原始社会便有人类先祖在此栖息繁衍,殷商时属孤竹国管辖,春秋战国则为燕地,秦时属辽西郡,而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则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秦始皇完成统一后,五次巡游,四次东巡,其中一次便来到了碣石之地,并在这里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始皇“之碣石”后,这片辽西要塞的秀丽山水为人铭记,而泯于地下的历史却一直沉眠,直至上世纪20年代,尘封两千多年的建筑才得以再现人间。
1924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北戴河海滨发现了不少汉砖、瓦当、铁镞头等文物,考察其年代远在两千年前,证明此处在秦汉时期有过庞大的建筑群。清末民初学者邵瑞彭撰写的《北戴河考略》一文,认为古城遗址以及箭镞、陶器等物的发现,证明“此地在汉代是舟师聚泊之所”的观点非常可信。1925年,有署名毅公者著《消夏录》,认为金沙嘴海滨东南有古城基址。尽管如此,当时考古学家计划中的发掘工作,终因时局动荡而搁置,仅留下了少量的文字记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考古事业发展迎来春天。1984年,河北省文物局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工作人员在北戴河海滨区调查时发现了年代久远的板瓦碎片遗物,后经省、市、区文物部门的多次调查和试掘,又发现了夯土墙、水井、菱形纹空心砖、巨型夔纹、变形夔纹、云纹瓦当等遗迹遗物。而此时,辽宁姜女石秦行宫遗址已勘探发掘,北戴河地与其有很大的相似性,加之文献记载,基本可以判定是秦代遗址。
1986年,为配合横山高地的基建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横山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揭露出秦代房屋基址两座。1987—1991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秦皇岛市文物管理处以及北戴河区文物保管所共同组成考古发掘队,对横山遗址进行了为期6年的大面积发掘工作,共开探方163个,发掘面积15836平方米,发现了4大组14个单元的宫殿建筑基址。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昔日辉煌的宫殿得以“重现”:透过建筑基址、窖穴、水井、水管道等遗迹,我们似乎看到一座座规划整齐、设计精巧的楼宇宫殿;气势恢宏的宫殿鳞次栉比,各种板瓦、筒瓦、瓦当花样繁多;宫人们捧着盆、罐、瓮、豆等用具往来穿梭、行色匆匆,一幅动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两千年过眼云烟,秦行宫已不复当年模样,但从其精巧的布局、交错的建构,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负载着的古人智慧。
秦始皇缘何选此地筑行宫?其具体的考量我们已无从知晓。但除了“东巡之需”外,从其宏观布局的特点,我们或许可试着解读一二。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距西南方的秦帝国都城咸阳约1200公里(合秦时约2800里),距正南方的秦之“东门”上朐(今连云港附近)约600公里(合秦时1400里)。而咸阳与秦之“东门”,相距1028公里(合秦时2400里);北戴河秦行宫遗址正位于“东门”正北,成为上朐之外、秦之“东界”的重要节点;三地的距离,呈现出“勾股玄”的几何关系。
古人对数的认识,往往与天文或星象相关。“七”和“十二”便是这种认识的体现,如北斗七星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帝王政治紧密相联,而天区则被划为十二等分来观测天体运行和四时节气的变化。北戴河秦行宫、秦咸阳宫、“秦东门”之间的三个距离尺度,恰巧是“七”或“十二”的倍数,因此有人判断行宫遗址的选择,很可能与古人“象天”的选址思想有关。
以金山嘴为起点,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金山嘴、横山、专家疗养院等建筑遗址,各组建筑平面形状不同、各有千秋,但总体组成规整的形状,构思巧妙布局合理。这些遗址整体布局没有明显的轴线递进关系,符合秦代建筑组群的布局特点。这种看似无意的布局,实则蕴含着因地制宜、遵循自然的建筑智慧。
与此同时,遗址分区则清晰分明、功能齐备,既有恢弘严肃的主殿区——且前有望楼可观沧海洪涛,又有居寝区与主殿相配,形成“前殿后寝”的格局。
秦行宫遗址的居寝区有三组建筑,似呈现出与同时期或相近时期类似的“品”字形格局。主建筑周围的则是附属建筑,比如职官侍从所在的“执事厅”、制作珍馐美馔的“庖厨”、储藏物资兵器的“府库”等,这些建筑分别组成了执事与侍卫区、宰牲与祭祀区等功能区块。这样的布局规划,也是一种“中尊”思想的体现,即建筑群的中部位置为重要建筑,主要为主殿以及供帝王休息的“居寝”部分,周围再辅以其他建筑,主次分明,错落有致。
从院落组织来看,秦时的北戴河行宫可谓流线清晰——主线自北向南,穿过正殿,来到居寝区;生活服务处的院落自东向西串连,东区庖厨,中区“前堂后殿”,西区为执事与戍卫;庖厨与祭祀区,自南向北分布,因此推测北侧为祭祀场所。所有的布局虽纵横交错,却有条不紊。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曾勾勒出一片雄奇的秦代宫殿建筑,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可谓其描述的有力印证。根据考古学家的描述,这些遗址建筑之间以廊庑相连,建筑群内的建筑主次分明,各依地势,高低错落,富于变化。各建筑的院墙和单体建筑,或平行,或垂直。就建筑形式而言,各组建筑外围均环以院墉,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建筑体。单体建筑形式可分为五类:内室和外堂相组合;四面有墙,前置一门,以长方形居多;有内、外室,与第一类相似,不同之处是外室有墙,并置门道;台式建筑,形状为长方形和曲尺形两种;圆形建筑,可能为圆亭一类的建筑,内部空间很小,实用性不大。就功能而言,主体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别:朝觐之所、祭祀之所、生活之所。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中的大殿建筑坐南向北,似与大殿的祭祀功能相合,殿前空地可容纳人数较多,便于举行规模宏大的仪式仪礼。居寝区建筑则坐东向西,依次为堂、寝、居,符合秦人尊西的习惯。建筑整体风格豪放朴拙,反映出秦时建筑规划的设计思想,体现了当时令人惊叹的建造水平。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巍巍宫阙正是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磅礴之势的生动体现。
建筑遗址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建筑遗址的研究与认识,不断推进建筑遗址重要性和保护意义的宣传,能够增进社会共识,使人们从遗址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保护中学习、体会、感悟,激发公众热爱遗址、保护遗址、利用遗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为承载两千多年历史的宏伟建筑遗迹,北戴河秦行宫遗址自发现以来,便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于研究秦代历史文化面貌、探索秦皇岛地名由来、了解秦代宫殿建筑具有重要意义。伴随遗址发掘,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也在逐步推进:国家文物局将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列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遗址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为了更好地对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开展保护、开发和利用,河北省文物局成立了专门的遗址保护管理机构。为了更好地挖掘与展示该遗址的历史价值,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公众爱国热情,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同意依托遗址建设博物馆,并对遗址进行复原,将文物保护与对外展示更好地结合起来。
2018年,坐落于秦皇岛市区金山嘴路的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完工。博物馆造型古朴、气势恢宏,周边绿草茵茵、风景秀美,兼之遗址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充分诠释了历史与现代交融交汇的设计理念。2019年,这座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它不仅兼有收藏、保护、研究、教育、展示等功能,更成为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总占地面积40亩,涵盖遗址保护区、主题展览区、临时展览区、观众互动区等多功能区块。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面积达6640平方米,陈设的主题展览《沧海碣石 秦皇行宫》,通过“秦扫六合,四海归一”“巡行天下,碣石刻辞”“遗址呈现,碣石说秦”三个部分,向观众讲述了秦皇扫六合、碣石筑行宫的恢弘历史,展示了行宫科考工作,带领观众一同揭开沉寂了两千多年的秦行宫神秘面纱。
在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中,观众可以看到品类丰富的陈列展品,这些展品传承明晰,既有建筑构件又有生活用具,时至今日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在众多沉淀着厚重历史的文物之中,“夔纹大瓦当”当属独具特色的珍贵展品,其瓦当面饰高浮雕的简化夔纹,蜷曲盘绕、两相对称,线条刚劲、庄严肃穆,生动再现了大秦帝国的豪迈强硬。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还设有遗址保护展示区,占地面积15600平方米,通过遗址复原、模拟展示,再现了秦行宫的规模与建制。在展示区内,观众可通过木栈道信步前行,从容观赏。这样的方式,方便观众近距离观摩模拟复原的宫殿居寝;而精巧逼真的微缩宫殿复原模型,则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秦代建筑风格——秦人虽已不在,但今人仍能有幸踏上两千年前的秦行宫旧地,漫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聆听讲解员细数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旷古秦风,感慨历史浮沉。
秦行宫遗址建筑的复原与场景再现,是历史遗址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秦行宫遗址的复原,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报告和历史文献双重证据,在对秦代尺度的定位分析基础上,对建筑进行推测性复原。其复原程度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于平面布局保存完整,所含有的建筑信息较为充分的建筑遗迹,主要根据遗址本体的建筑信息进行复原;第二,对于平面布局遭到破坏,建筑信息缺失严重的遗址,不能严谨复原其布局形式时,通过遗址与周边的相邻关系,推测其大概布局与功能;第三,对于建筑遗址几乎无存或对其无法提取出满足复原的条件时,仅仅对其使用功能作推测,不对建筑布局、建筑形式、建筑做法等进行具体的复原。在技术人员“妙手回春”下,殿堂、居室、望楼、马厩、廊庑、屋顶......依次复原,那些湮没的古迹实现了“重生”,行走其间的人们仿若穿越时空,得以近距离地感受秦的雄浑与气魄。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和开放,既为城市带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赋予沧桑古遗址以全新的生命,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未来,作为京津冀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秦行宫遗址,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将成为燕赵大地上一张闪亮的历史文化名片,其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也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往事越千年。今天的北戴河海滨,方士求仙已成传说,秦皇汉武一刹而过,但这颗曾闪耀在东北亚丝路上的璀璨明珠,依然星光闪烁。北戴河秦行宫遗址的发现不仅再现了昔日的辉煌,见证了今日的繁荣,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它的新面貌也必将光彩熠熠,迸发出无限活力与生机。
相关文章
- 成都将打造十大文化遗址公园
- 江西省文物局关于回坑村古建筑群-绣花楼维修设计方案的批复
- 故宫御花园里的特别风景:1700余幅石子拼花路面
- 大连旅顺区老城里的这些老建筑 见证了旧中国屈辱的历史
- 从传统灌溉农业文化中汲取发展智慧(观点)
- 仿古不似古 只怕要“作古”
- 辽宁省锦州市科协举行2020年“全国科普日”广场宣传活动
- 李铭汉故居:让历史看得见摸得着
- 小石代!9图文化石开启气场家居
- 济南历史建筑有LOGO了 将作为“代表符号”印制到历史建筑标志牌上
- 2007西博会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
- 济宁市住建局:四个维度打造“全龄友好型社区”
- 广州96处历史建筑主要立面不得设置广告
- 即日起辽宁省公安厅执法公开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 博物馆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 【知产财经】PDF下载┃日本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谈判指南征求意见稿(译文版)
- 仿古屋面建筑了解一下高分子小青瓦
- “小画家”描绘古典中式建筑之美
- 上海嘉定区有一条古镇老街以明清建筑为主人文浩荡底蕴深厚
- 山西五大文化航母集群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