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文化

古建文化

非遗|乡村振兴背景下彭州市濒危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播

中国古建网2022-11-09古建文化古建设计师招聘
苏州古建亭设计,古建设计师招聘,古建小院设计,非遗|乡村振兴背景下彭州市濒危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播,苏州古建亭设计,古建设计师招聘,古建小院设计四川省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不同,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现在如何结

非遗|乡村振兴背景下彭州市濒危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播

非遗|乡村振兴背景下彭州市濒危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播,

  苏州古建亭设计,古建设计师招聘,古建小院设计四川省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项目种类繁多、内容不同,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现在如何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彭州市被列入濒危非遗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对其传播现状的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如何拓宽民间文学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其次,探讨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之下,如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来达到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播的目的。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遗名录对非遗项目的分类开始,民间文学类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列为第一类,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价值与学术价值。目前,根据彭州市非遗项目名录记载,彭州市共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4项,内容涵盖民间文学、民俗、传统技艺、传统音乐、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舞蹈、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民俗与竞技等诸多门类。其中4项被列为四川省保护名录,12项被列为成都市级非遗保护名录。84项非遗项目有24项即是民间文学,目前均面临传承困境,处于濒危状态。这24项民间文学,是彭州市地区乡村文化的精髓所在,组成彭州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将彭州市被列入濒危非遗名录中的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对其传播现状的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如何拓宽民间文学的传播渠道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实践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本文还探讨了彭州民间文学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来达到民间文学保护与传播的目的。

  民间文学大多产生于传统农耕经济时代,具有口头化、口语化的传播方式,没有规定的时间、空间,不分年龄和性别,没有学识要求,均可成为民间文学的创作者,它的创作是无意识的,它的传播方式就是采用的“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文化传承下来,延续几千年。

  彭州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双重孕育,让彭州的民间文学有了土生土长,得天独厚的优势,产生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较为突出的文化价值。彭州市民间文学应该成为彭州市乃至整个四川省的重点保护对象,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

  根据调研统计,彭州市的24项民间文学的主要传承人只剩丁穆松、李传茂这2名年过花甲的传承人,民间文学的发展面临濒危失传的现状,保护和抢救已经迫在眉睫。

  经过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与刺激,非遗走上了传播的快速通道。在传播主体、渠道、受众和场域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传播主体由原来的政府主导和传承人自行传播,逐渐扩展到媒体人宣传推广、商业非遗进行融合获取经济利益、学术界进行非遗研究与推广。再比如,非遗的传播渠道由原来的以主流和行业媒体为主,到新媒体、短视频、直播、文创衍生品的出现,非遗传播渠道全面开花,取得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已经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

  新媒体时代的新事物——“数字非遗”。它的出现让科技为文化赋能,让年轻一代为传统文化发声,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2018年在福建福州举办的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让现场的参与者带上戴上VR眼镜、扫描AR卡片、AR电子书等工具就可以立体感受中国的传统非遗项目:漆画、烙画、中国剪纸、妈祖信仰等等。2021年南京创新周“数字非遗国际创新生活节”致力通过打造数字非遗主题的新消费场景,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形式,展现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以及文化服贸的国际合作。新媒体的多样化运用,充分说明在非遗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保存其本真性也要注重其活性——即拉近非遗和公众的距离。通过数字化的分享,让人们走进非遗,将非遗变成“看得见”“能感受”“想学习”的文化事务,进而循序渐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短视频的普及,非遗以数字方式被记录与传播。彭州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为我们留下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民间文学保护中大量传承人的缺失,使得这一传播的载体断裂,因此,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保护势在必行。首先,这些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可以利用数据库系统和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部分项目实现再现和传播,以促进整体彭州民间文学类非遗的保护和继承。比如,利用图片、视频、动画、三维捕捉技术、虚拟现实、5G8k等数字化手段,恢复和重现场景、事件或者是过程,这些形式对可以实现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实现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的恢复和再现。或者,可以通过制作电视剧、综艺、纪录片等在线作品进行随时点播,还可以拍摄短视频(微电影、微纪录、15秒微视频)、网红直播、数字特效、AR与VR逼真呈现,吸引群众享受沉浸式体验。新媒体平台上的可视听、可互动,使非遗民间文学实现虚拟空间里的具身传播,让所有用户获得代入感,感受中华文化。

  “非遗+文化产业”数字化模式:受彭州传统农业经济环境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难以获得生机。如何使非遗资源融入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借助于文化产业的运营模式来促进非遗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获得生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文化产业和非遗保护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我们应当打破传统观念与落后思维,树立全新的产业发展观,以促进彭州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非遗保护的良性互动,实现“经济”“文化”的双轮驱动。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民间文学的传承、传播方式也应当日益革新。

  “非遗+艺术化”数字化模式:我们要将这些民间文学进行艺术化创新,赋予它们新的活力。比如,戏曲故事片、动画片、话剧三种类型是作品艺术化呈现最重要的三种表现手段,我们对三者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此外,电影作为当下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可以拓展民间文学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民间文学的情节桥段、人物形象、情境气氛等则为电影提供相对成熟的故事资源和稳定的受众群体。探讨民间文学与电影的有效结合方式,促进中国电影创作美学观念获得突破与创新,二者显然具有双赢的价值。

  非遗保护是文化旅游的支撑,文化旅游反过来又会深化非遗保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创造更为长远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

  我们要整合彭州市现有民间文学故事文本并建立以文化旅游为指向的分类标准。比如,我们可以拟将彭州民间故事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族源历史。这类故事主要围绕聚居在彭州的历史,是了解古彭州文化的关键,《古彭国的来历》;

  第二,名人传说故事。这类故事主要围绕人物传说,《建文帝与陈氏九娘》《刘天官开金矿》《李闯王与云居院》;

  以上四类故事之间相互关联、有所融合。这四类故事是彭州民间故事中最重要和最丰富的类别。合理的故事分类一方面有利于彭州民间故事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故事资料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

  缺少文化的旅游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彭州地区具有丰富的考古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很大程度上就反映在了以彭州东蒙民间故事为代表的民间记忆里。上述非遗保护工作可以为文化旅游提供直接的文化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彭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要利用好彭州白瓷艺术中心、海窝子古镇等四川省非遗项目体验基地和场馆基地,从总体上规划它们的文化职能,突出各自的集市特色。比如,彭州白瓷艺术中心2019年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列为首批四川省级非遗项目体验基地,被评为成都市第三批“新旅游·潮成都 ”原创艺术生活主题旅游目的地,被国家文旅部评选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性项目;2020年被评为成都市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获首批四川文创集市称号。海窝子古镇上内设海眼、瞿上故都广场、戏窝子广场、多个小剧场等景点,有烫油鹅、窝窝饼、蝉花酒、农家土菜以及乡村特色民宿等。2011年8月被成都市政府授予“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7年成功创建了成都市第三批特色商业街区,2019年9月29日海窝子端午节“游百病”民俗活动被列入彭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我们要以非遗文化旅游为指向,加快建设彭州非遗旅游路线,让非遗项目体验基地成为传承和传播彭州民间文学的阵地,成为彭州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激发游客兴趣,使游客深入了解彭州地方文化魅力的同时,让他们成为彭州文化的传播载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节日是区别于常日的关键时段,也是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时间。我们应该抓住节日契机集中展示彭州的民间文化魅力,发展综合性的旅游经济。如充分利用“天彭牡丹花会”“三月三葛仙山庙会”等非遗传统民宿节日文化时间,在传统仪式、歌舞和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策划非遗系列活动在这一时期集中展演,共同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气氛。届时可以邀请川剧等非遗传承人用口头演唱的方式传唱这些民间文学改编的剧本,为节日文化注入感人至深的力量,增强互动性和感染力。展演时间不局限于一天,可以策划为民族节日文化季。每年一度的葛仙山田园赏花节从根本上来讲是彭州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可以作为文化旅游集中展演的时间,但不能因此冲淡它的节日主题,不能失去本线)以旅游景点为中心:打造深度体验非遗的文化旅游

  旅游景点具有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精神或兼而有之,才会成为旅游胜地。彭州旅游景点不论自然景区,还是历史人文遗址都粘连着丰富的传说故事。我们应该提升对非遗民间故事的认识和利用,如把故事讲述纳入导游词,丰富讲解内容,同时,加强对导游和志愿者团队的培训,力争根据游客的兴趣开展灵活多样地口头故事讲述,摆脱枯燥粗糙的程式化讲解。又如把故事融入景点

  介绍、游客指南和纪念手册等文字资料供游客取读,为游客在流连山水、参观遗址之时深入了解彭州文化提供便利。

  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是文化旅游的初心。在游览了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参与了盛大的民族节日活动之后,现场的故事讲述可以让游客体验当地的人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带给人们的趣味和快乐。我们要认识到彭州民间故事不只是卷帙浩繁的文字遗存,而是传承人百讲不厌、民众百听不厌的生机勃勃的民俗文化。讲故事就离不开传承人,非遗传承人是彭州故事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针对彭州民间故事无传承人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在民间故事所在乡镇建设以非遗体验为特色的民宿,当每个家乡人都是“传承人”,通过当地人自然地讲述,游客自然能聆听到最动听的彭州故事,让这些非遗民间故事传播出去。

  什么样的旅游文创产品会被游客购买? 一是具有独特实用价值的产品,二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和美好寓意的产品。民间故事就是一种文化解释。彭州民间故事有诸多带给人精神力量、富有美好寓意和祝福的故事,有的古老,有的神秘,有的感人,将这些故事与相关产品关联,可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附加价值,创造出一种对旅游非遗产品的精神需求。故事可以广泛关注于景区的各类旅游文创产品之中,也可以关注其他非遗研学旅游,如彭州有名的桂花土陶、白瓷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践过程中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支撑作用,是乡村振兴坚实发展的核心基石,将乡村非遗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实现乡村民间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既能够让乡村民间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还有利于展示出彭州地区文化的独特历史魅力。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