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怀虔敬心 行保护事 让历史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调研报告
观点丨怀虔敬心 行保护事 让历史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调研报告
观点丨怀虔敬心 行保护事 让历史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调研报告,古建彩绘公司,许昌古建彩绘,古建贴金彩绘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灿烂的文化。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建筑、街区、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形式体现在城乡建设中,展现在人们身边,成为一笔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2022年5月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均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应对之策,切实加以改进。
本报告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全国部分地区进行典型案例调查,重点关注北京、福建、四川、江西等地历史文化保护情况,对当前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现状进行梳理,以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要保护对象,具体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以及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三级管理体制,各地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做法可圈可点。
完善法规和保护规划,突出历史文化特色。除了国家层面制定的有关法规、方针、政策之外,近年来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摸清底数、掌握历史和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统筹、完善地方法规和保护规划。如“近代名人聚居地”福州三坊七巷,相继颁布实施《福州市三坊七巷、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通过编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修编)》《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实施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建成中国首个社区博物馆,修复该街区众多名人故居、历史建筑并对外开放,彰显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被列入“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不断提升保护策略,突出整体性、原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不少地方积极探索新的保护手段,及时认定公布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城片区和建筑,实施挂牌测绘建档,明确保护管理要求,在保存传统街区整体格局和原有街巷网络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如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占地6万多平方米,总计70多个院落和单位,它的保护开发,注重遵循“循序渐进、有机更新、居民参与、动态保护”的原则,由街巷、庭院、建筑、装饰构件、园林绿化、其他历史要素组成的整体被完整保护并展示出来。包含丰富历史信息的传统院落保留了近80%,整个街区保持清末民初时期院落形态;原地原物保存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存物和装饰物。这些都使得宽窄巷子保持了原有的生命活力。
注重古为今用、活化利用,展现传统魅力与现实活力。很多地方采用社区博物馆、文化展览、遗址公园等形式,原生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呼应民众诉求,使古老遗存成为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窗口,成为传播知识、启迪智慧、带来精神享受的重要场所。例如,自1415年(明永乐十三年)至1949年12月,北京兴建会馆647处,如今保存相对完好的已不多。近年来,“会馆有戏”系列活动华彩亮相,湖广会馆、正乙祠、临汾会馆、福州新馆等先行先试,变身“百姓剧场”。曾为民族英雄林则徐在京寓所的福州会馆新馆,推出曲剧《林则徐在北京》,将会馆作为故事展开的核心场景,利用现有建筑空间的转换进行沉浸式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会馆除了“有戏”,还可“有言、有神、有味”,让参观者在此用乡音聊家常、看乡戏、品乡味、表乡情等,展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与引人入胜的独特魅力。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当前,各地总体能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开展工作。但是,调研发现,当前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认定进展迟缓,普查摸底不周。在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此时,对一地历史文化遗存情况的普查结果、对保护文物范围的科学认定,就显得至关重要。然而,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底、申报确定、测绘建档等工作进展迟缓,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的认定不及时不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应保尽保”的实现。
盲目“破旧立新”,割裂文脉传承。前些年,在商业化大潮驱动下,为了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一些地方出现了随意推倒老城、大规模拆迁建设新区的现象。此类行动往往忽视文物保护部门、专家和民众的意见,缺乏严格评估,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文化损失:破坏了包含地方历史、空间分布、人地关系、建造技术等在内的地方特征因素,弱化、切割了地方悠久历史和原有风貌,造成历史与文脉的断裂。还有的地方不顾文物部门干预和群众劝阻,将在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古建筑强行拆除。文物部门由于没有执法权,未能有效阻止类似行为的发生。近年来,随着文保意识提高与法律法规约束,此类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在现实中仍有发生,并产生一些新“变种”、新表现,需要引起警惕、坚决遏制。
缺乏统筹考虑,破坏历史生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居民常年定居该处,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在城乡建设改造、搬迁、扩张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传统风貌。然而,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或是只注意了单体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对其所在的周围场域、传统布局破坏殆尽;或是只注意了建筑物、工程遗产等的保护,对自然环境、生态风貌等随意破坏,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城乡家园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也不利于长远规划。比如,2021年某市大规模迁移砍伐城市树木,严重损毁了一批大树老树,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到文化自信、文化主权、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宣传普及,引导民众全面认识历史文化遗产所反映、证实、补全、传承的历史文化价值。调动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积极性,促使更多人将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同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应培养、吸纳更多既有专业特长、操作能力,又具备宽广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精准的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掌握真实情况,按其价值和品类分级分类分区,并根据保护情况划分等级。加强保护底线管控和方向引导,及时扩充保护名录,建立数据库,完善保护要求,动态更新。调查研究每个类型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建立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兼顾国家意志与地方利益,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综合施策,根据不同情况确定具体操作方式。
在促进城市整体有机更新的前提下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注重原生态和活态传承,关注整体性、真实性、协调性。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筹规划、空间设计、科学展示、永续利用,在保护风貌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塑造独特城市品牌。
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健全、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权威的统筹协调机构,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资金统筹监管平台,推进政府、市场、居民共担机制,完善多方参与的路径与模式。创新保护和传承体制机制,坚持法治化、持续性,避免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脱节、割裂。对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必须严肃问责、追责,依法依规严格处理。
吸收运用各学科各领域的科研成果,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注重数字化存档、保护、修复、研究,形成可追溯、全面系统的动态反馈机制。以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以创新科技手段让文物“开口说话”,通过网络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此次调研中,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坐落于江西吉安市青原区文陂镇的渼陂古村。该村始建于南宋初年,被称为“庐陵文化第一村”。宋元时期,村中大姓梁氏按古代宗法制度修建祠堂,不断兴修民居,留下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建筑。现在还有保存完整的360多栋明清建筑,颇具规模。文陂镇还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红色成为渼陂村又一浓重底色。从这里走出了300多位红军战士,其中有3位(梁兴初、梁必业、梁仁芥)成为共和国将军。该村有不少标志性的红色旧址,如“二七”会议会址、赣西南苏维埃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旧居等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在梁仁芥将军之孙梁韬博士等陪同下来到古村。穿过牌坊,走进书院,观赏古代楼阁和革命旧居,古老传说与古村实景处处融合,让人感受到独特的文化魅力与历史的风云激荡。
渼陂古村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大力保护与挖掘利用。当地把渼陂定位为“非遗小镇、影视古村”,《闪闪的红星》《山重水复》《井冈山》等多部影视剧在此取景拍摄。村里还规划了一批庐陵文化体验式主题民宿,打造庐陵文化数字体验馆,接地气又有特色。
漫步古村,石板小巷点缀绿色植物,诗意盎然;水生植物净化水体,还原碧水清波。通过绿化、亮化、美化,渼陂既保持了原生态,又引进了新业态,古色、绿色、红色有机结合,妙趣横生。
调研中,我们感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比较好的地方,文保工作大多深受当地政府重视,保护恰当适宜,公众参与度高;问题较突出的地方,则往往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缺乏长远眼光,忽视专家及公众意见。
如何既避免保护性衰败,又防止建设性破坏?如何把文化保护、城乡发展与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却又必须回答。无数实践证明,坚持保护为先,在保护中更新,以更新促保护,坚持“点、线、面”统筹规划、整体发力,全方位综合改造提升,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正确方式。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相关文章
- 811级台阶中医长廊全国最陡(图)
- 第五届中国金融年度品牌案例大赛报送案例展-保定农商银行创建特色“保家护航”企业文化案例
- 民国美女林徽因: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才女和中国古建筑学鼻祖
- 设艺快讯 设计大讲堂——西北乡土建筑设计
- 老房改造成现代住宅 超多复古细节太美了!
- 以数字化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
- 河南康泰石材有限公司
- 直播预告 《园林文化 发现、选择与传达》专题分享直播来了速来围观!
- 嘉善古镇西塘入选全省第二批大花园耀眼明珠
-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漳州)传习所将免费开放弘扬传统技艺 助力活态传承
- 书写“我与敦煌”的故事——靳尚谊、唐勇力“对话”敦煌
- 重磅!房山这件大事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1年度十件大事”
-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汉代建筑艺术展鹤壁开展
- 品味中秋传统文化 乐享小康幸福生活
- 全面了解固态硬盘(SSD)不同术语
- 民俗文化|中秋拜月祈愿美好!(内附拜月仪式)
- 中国有座会“动”的古建筑悬挂绝壁千年仅靠8根铁链维持平衡
- 美国代表性建筑物什么桥 美国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什么桥
- 木屋建筑成为养老旅游“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