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处四川元明建筑入库古建爱好者可随时VR“参观”
83处四川元明建筑入库古建爱好者可随时VR“参观”
83处四川元明建筑入库古建爱好者可随时VR“参观”,整体保护古建筑,文化建设,昭通古建保护2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四川古建筑调查最新成果。在四川省文物局的安排和指导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已系统科学地调查了川内古建筑100余座,采录并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形成了“四川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库,古建爱好者等观众不用迈腿,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一个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这83处古建筑,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和欣赏。
据介绍,在此次调查中,还重新确认或限定了四川地区23处古建筑的修建年代,并建立起四川地区适用的木构建筑断代标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主任余书敏介绍,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便已开始了对四川古建筑的踏查,从2008年至今,古建中心调查测绘过的古建筑已达上百座,并对其中87处建筑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全景摄影和无人机航拍。
虚拟现实(VR)技术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虚拟展示方式。简单地说,现在最常用的VR技术就是先在某一处需要展示的实地用鱼眼相机进行全景摄影,摄影完成后,在电脑上合成出全景照片。用户通过VR设备载入全景照片,就可以360°地观察照片,比传统照片有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VR软件的开发,现在的每一台智能手机都可以视为一个便携的VR设备,因此VR技术得以推广和普及。
2016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开始搭建VR文化遗产数据库,当年就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合作,开始对四川地区的早期建筑进行VR全景摄影工作。
余书敏介绍,迄今为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一共上传了83处古建筑VR数据,并形成了“四川元明建筑”专题数据。很多古建筑位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有了VR数据专题数据库,古建爱好者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跳进古建筑当中进行观察和欣赏。
该数据库将既可为一般古建爱好者提供一个虚拟参观、游览古建筑的网络平台,也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实物史料依据。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副主任蔡宇琨介绍,此次古建中心在田野调查中,使用了一件“秘密武器”,这便是红外相机。虽然红外相机早已问世,但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调查,在川内还是首次。
2012年,一只红外线岁的助理馆员李林东想起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期间,曾听老师说起过,只要将数码相机略做改造,就可以得到一个能够捕捉古建隐秘信息的红外相机。他在家里对自己的闲置数码相机进行了改造实验,感觉效果还不错。2012年8月,李林东、蔡宇琨、赵元祥三位专业技术人员带着改造好的红外相机,来到眉山的报恩寺大殿。
这座大殿建于元代,后代进行过多次修缮,连整个屋面都更换过,虽然专家推测室内梁架是元代构件,但因年代久远,构件上的墨迹和彩画早已模糊不清,用肉眼或普通数码相机都已无法辨认,他们这次要做的,就是想试试能否用红外相机找到以往未曾发现的题记。
所谓题记,就是古人用毛笔在建筑构件上书写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有祈福记事的功能,并会标明每位捐资人的姓名和所捐财物。一行行题记,仿佛是一篇篇立体的“碑记”,记述着每座古建筑的修建缘起和修缮经过。
那天,三人利用红外相机对屋梁进行拍摄,三脚架固定好后,通过取景框,可以清晰地看到屋梁上出现了黑色的字迹,那正是通过红外线过滤的年代久远毛笔字——由于墨迹和污渍吸收红外光的强弱不同,有墨迹的地方在红外相机的成像中颜色更深,同周围的污渍区分开来,题记显现出来了!这一发现令大家欣喜不已,同三人一起考察的地方文管工作人员也感叹道,这在多年的文保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发现报恩寺大殿中还有这些隐秘的题记。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古建中心的专业人员又陆续对省内的其他几处早期古建筑进行红外摄影,也都在建筑构件的表面发现了许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文字信息。
2015年,赵元祥带着红外相机再次到位于盐亭县的花林寺大殿进行调查,拍摄到了大量的墨书题记,根据建筑形制、题记和碳十四测年结果,蔡宇琨、赵元祥二人发表了《四川盐亭新发现的元代建筑花林寺大殿》,明确了这座建筑的主体结构修建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比当时文物资料里公布的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提早了近300年。
这篇发表于国内权威期刊《文物》上的调查报告,也是国内首次发表的将红外摄影技术用于古建筑调查的学术报告。得益于古建中心的调查成果,花林寺大殿从最早的一处县保,很快升级为省保,并最终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
“2018年8月,我们来到芦山青龙寺,当时青龙寺大殿是载入建筑史教科书的元代建筑,然而我们对此早就产生了疑问。过去文物部门记录青龙寺大殿的题记为‘□□□□□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下刻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并根据“癸亥”年推测开头看不清的几个字为‘大元至治三’,即认为大殿建于元至治三年(1323)。然而根据古代纪年的常规格式,明显可以看出,以前辨认的‘二月仲春下刻朔’中的‘下刻’实际应为记朔日的干支。查元至治三年二月应为癸亥朔,可是‘癸亥’二字会被误认为‘下刻’吗?我们认为前人很可能是将“丁亥”认成了‘下刻’。此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看不清的几个字居然显现出来了,题记全文原来是:‘维大明正统八年岁次癸亥二月仲春丁亥朔二十六日明星黄道吉辰重新竖立青龙寺宝殿一所’。题记证明这是一座明代的建筑,而这座建筑的实例也表明了中国建筑史上以往认为的四川元代建筑风格,实际上直到明代仍有使用。”赵元祥说。
蔡宇琨介绍,古建中心利用古建筑年代学和红外相机,重新确认和修正了包括花林寺大殿、青龙寺大殿在内的省内一批古建筑的建筑年代,这批建筑遍布省内各区县,共计23处。在一系列成果的发表和带动下,省内外古建研究学者开始纷纷采用这项技术,发现了许多仅凭肉眼难以辨识的历史信息。
“从上个世纪至今,对四川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一直在进行,积累到今天,已经有不少成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蒋成介绍,“21世纪初,古建筑的形制年代学和单体建筑断代方法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华北地区修正了不少古建筑的年代判定。我们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中心也想将这种新的、科学的断代方法应用到四川的古建筑研究保护中去,于是我们决定对四川现有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尤其是年代偏早的木结构建筑进行一次尽可能全面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个四川地区适用的木构建筑断代标尺。”
“在古建中心的数据库中,现已积累了一批年代确凿的标尺建筑,研究人员已经初步掌握了四川地区元代至清代早期的形制变化特点,对多处古建筑的年代做出了更加精确的或不同于以往认识的新判断。”余书敏介绍,四川古建筑调查的首期成果《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第一卷已经出版,预计今年将出版第二卷。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四川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建立古建筑(特别是早期建筑)的数据库意义重大,古建设计研究中心坚持田野调查,不辞辛苦,勇于尝试新的科技手段,积累了大量的古建筑基础数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四川地区文物建筑的有效保护、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习的文化情怀 “如果没有他的保护支持三坊七巷早已不在了”
- 古建学家探讨古村落发展:整体保护反对假古董
- 非煤露天矿山(采石厂)安全评价资料清单
- 江苏新沂三桥村发展样本:守护大运河文化游客十年来增两倍
- 浅议晋城老城区民国建筑的现状和保护
- 支护桩、工程桩破桩头怎么破手把手教你如何交底?
- 看黑科技让古建筑“重生”
- 简讯|“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课题成果专家咨询会第二次会议成功举办
- 山西正在破解古建保护“瓶颈”……
- 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要素、模式与路径
- 桂林保护宋朝古东镇门实在太糟糕了
- 媒体聚焦|如何建设青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看山东的经验
- 新晋名城的保护故事古建保护法规
- 浮梁 古村落之惑保护古建筑做法
- 湖北“颇受重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山新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
- 聊城市住建局:现场勘验 让历史建筑在合理利用中焕发生机
- 户外十大品牌排行榜 户外十大品牌排行榜有哪些
- 巴黎圣母院修复难古建筑保护堪忧
- 古建筑保护规划 宁波不可错过的古建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