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德国人设计天津西站小楼99年后为保护历史平移200米成建筑奇迹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保护古建筑保护原貌
小巷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原貌,保护古建筑课件,德国人设计天津西站小楼99年后为保护历史平移200米成建筑奇迹,小巷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原貌,保护古建筑课件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在伦敦开会,决定在中国修建天津到镇江的“津镇铁路”

德国人设计天津西站小楼99年后为保护历史平移200米成建筑奇迹

德国人设计天津西站小楼99年后为保护历史平移200米成建筑奇迹,

  小巷古建筑保护,古建筑保护原貌,保护古建筑课件1898年9月,英、德资本集团在伦敦开会,决定在中国修建天津到镇江的“津镇铁路”。在第二年的5月,大清朝廷与德国草签了借款条约。到1908年,终于签订了借款合同,并将津镇铁路改为天津至浦口的“津浦铁路”。

  《交通史路政编》记载,津浦铁路局设立伊始,选址问题难以确定,曾请工程参议詹天佑到天津会同勘察,基本选定“由京奉新站过新开河北顺土城至隄头,过北运河”的位置。而当时天津已有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和天津新站(今北站),督办铁路大臣吕海寰对詹天佑选定的位置不太满意,再次派人勘察。调查员又送回报告:“河北赵家场后有空地二顷有余,地势平坦,既无庐舍,又无坟墓,堪为建设总站之用。”

  河北赵家场的周边不远,是曾经繁华无二的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侯家后、河北大街。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商贾云集,侯家后全是饭馆、茶楼、风月场所。河北大街三条石,则是华北地区的工业发祥地。19世纪末,南北运河的船只运载的铁器,一般都在这里交换,在长不过一里,宽仅一丈的街道两旁,聚集了大小铁厂、铁铺八十多家。东北、山东等地来天津的手工业工人,散乱居住在河北大街及大红桥周边,形成了这一区域最初的市井生态。不过自庚子之乱(1900)后,估衣街、锅店街、针市街、侯家后受到烧杀抢掠,这一区域已形如死水。如果能在附近赵家场后面建成车站,旧时繁华可能会重现。

  宣统元年(1909)8月,天津西站始建。主楼是一座德式新古典主义建筑,设计图纸和建筑材料均来自德国。设计师是德国人德姆尼勒。建筑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带地下室,坐北朝南,屋面红瓦坡顶,顶部有老虎窗。主体采用红砖,所以天津百姓称之为“小红楼”。室内中间是敞开式候车大厅,有寿星、仙鹤、龙嘴等中国风格的装饰。

  宣统二年(1910)12月,天津西站开始运营。初期只是津浦线上的中间小站,站场有四条股道,两座站台,一座天桥,一座德式站房,一个只有五股货物线的货场,一条煤球厂专用线月,民国初期,津浦铁路全线开通,天津西站规模扩大,成了国际通关口岸站。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有《汤包》一文,写到他乘车路过天津西站时吃了天津包子:“搭平津火车一到天津西站,就有一群贩卖包子的高举笼屉到车窗前,伸胳膊就可以买几个包子。包子是扁扁的,里面确有比一般为多的汤汁,汤汁中有几块碎肉葱花……”天津西站当年的热闹景象,带着包子的香味儿跃然纸上。

  50年代,西站前面的西青道只有七八米宽,道路两旁都是甘蔗地,零散有些小平房,明显比河北大街这边要荒凉许多。西站对面北营门西马路的群众影剧院修建于1955年,郭沫若亲笔题写了“群众影剧院”的招牌。1965年,于洋主演的电影《大浪淘沙》在西站拍摄外景,当时西站外面聚集了很多人,打着标语喊口号,这是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在那之后,西站成了许多影视剧老车站外景的首选。

  80年代,刘文亨班德贵的相声《新风尚》中,一位广东来的老人家在天津西站下火车,不懂普通话又不认字,把“找人”说成“剜眼”,西站的民警便将老人领到紧靠西站的一家军工厂。这家工厂有几千名职工,其中很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中专生,在外地职工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老人的难题。

  2008年天津西站改扩建工程,建于1909年的天津西站德式小洋楼,在整整99岁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整体迁移。小楼自原位向南迁移135米,又向东迁移了40米。这座小楼的总重量约为5500吨,平移中要跨越地铁一号线的人行通道,平移路线中沿途管线复杂。这在天津的老建筑中是首创,也是天津保护古建筑的一次创新尝试。

  施工时,首先对二楼大厅等薄弱环节采用轻型桁架加固,增加整体性、提高空间刚度,对拱券部分进行了砖砌封堵。制作了下滑轨道,其中北南向11组,东西向8组。下滑轨道采用条形混凝土基础,其中跨地铁通道的部分,采用了筏板式基础。然后对房屋进行托换施工,采用夹墙梁和抬墙梁,将房屋托换至托盘梁系上。最后进行墙体切割,将房屋的荷载转换至下滑梁上,缓慢行走了一个半月,终于抵达目的地。之后,又用98个千斤顶将小楼整体抬升了2.5米。这一系列复杂的运作,保护了这座99岁的小洋楼,为天津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文:何玉新)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