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中国古建网2023-04-23古建保护古建保护线
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建保护线,古建保护文献,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建保护线,古建保护文献日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龙湖区申报的“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保护古建筑保护,古建保护线,古建保护文献日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龙湖区申报的“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中的一员,也是汕头市惟一入选目录的项目。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技艺之一,它包括潮式仿古建筑的建造,古建筑修缮、修复,其制品涵盖居民建筑、寺庙祠塔、园林景观等古建筑。业内人士表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对古建筑的保护、古建营造技艺的传承、古建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初夏,天气晴热,妈屿社区潮海关税务司旧址一派繁忙,一群古建筑修复师正在用传统工具和技艺为这幢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养生保健”。负责施工的正是刚入选国家非遗的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保护单位。说起古建营造技艺,项目负责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项目省级传承人纪传英如数家珍,他说,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技艺之一,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清末民初,传承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在纪传英看来,用非遗技艺修复古建,更逼真,更精美,也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扬。

  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的潮汕古建筑是向世界展现潮汕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广泛分布于潮汕地区及珠三角和赣闽部分地区,并随着潮人闯海的足迹,传至世界多个潮人社区。龙湖区文化馆馆长庄少武告诉记者,2016年,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列入龙湖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短短五年内连续晋级为汕头市级、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并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项目。

  古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时期修建时的建筑形制、制作工艺等。“充分考虑建筑特点,坚持对原形制、原工艺、原材料进行深入研究,最大限度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信息。”纪传英说,这种努力在鸥汀腾辉塔、妈屿岛“陶铸亭”、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等的修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纪传英深耕古建筑领域半个多世纪,今年78岁的他,精瘦干练,儒雅谦和。纪传英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不少古庙宇、宗祠之类的古建筑年久失修,亟须修缮和保护,他便在那时投入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他每天还忙碌于施工现场,神情专注,手法娴熟,丝毫看不出已逾古稀。

  每接手一项古建修复任务,纪传英都深怀敬畏之心,“修复古建全凭手工技艺,一点也马虎不得、心急不得!”纪传英说,他会查阅大量史料,探究建筑的细微处。按照纪传英的说法,古建筑是让人记住乡愁的重要因素,它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历史。修复古建筑不仅是让破损的古建筑恢复原貌,更多的是让传统的古典文化得以传承。

  澄海塔山寺、妈屿天后宫、普宁城隍庙……多年来,在纪传英的手头有不计其数的古建筑被赋予了新生。上世纪90年代初,纪传英带着古建营造技艺走出汕头,他的作品走出了潮汕,走出了广东,足迹遍及江西、福建、云南等许多地方。新加坡、越南、澳州悉尼、美国南加州等地不少人慕名前来,邀请他去修建古庙宇、宗祠。

  在众多作品中,最令纪传英津津乐道的项目之一,便是由他主导的新加坡“粤海清庙”。2012年至2014年,“粤海清庙”项目历时2年修复,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资产保存优异奖”、新加坡政府“旧建筑修复工程奖”。纪传英自己也收获了“中国营造技术人物传承奖”“广东省传统建筑名匠”“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

  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涵盖彩绘、泥塑、木雕、砖雕、壁画、油漆、嵌瓷,灰塑等多种传统工艺。“古建筑营造是很细致的工作,独特的营造技艺要经过艰苦的学习、实践才能出师。”纪传英娓娓道来,传统建筑技术,需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也需要文化知识的积累。

  目前,纪传英不仅完成古建筑的修复,同时还授徒传艺,让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传统建筑,了解古建筑文化。“培养一位高级匠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纪传英说,历代沉淀下来的深厚技艺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总结,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传统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下去,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纪传英表示:为了古建筑保护事业,为了古建技术后继有人,他将坚定不渝地走下去。如今,他的儿子纪雪山、纪雪峰都参与到古建筑的维修工作中来,他们将把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