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古建保护

古建保护

“古城卫士”阮仪三: 老房子保护的是文化的根脉

中国古建网2023-05-08古建保护古建筑不需保护
古建保护方案,古建筑不需保护,自贡古建筑保护,“古城卫士”阮仪三:老房子保护的是文化的根脉,古建保护方案,古建筑不需保护,自贡古建筑保护7月18日,在家待了不足20小时,阮仪三又出发了,前往浙江金华寺平村,参加“中法志愿者建筑遗产保护

“古城卫士”阮仪三: 老房子保护的是文化的根脉

“古城卫士”阮仪三: 老房子保护的是文化的根脉,

  古建保护方案,古建筑不需保护,自贡古建筑保护7月18日,在家待了不足20小时,阮仪三又出发了,前往浙江金华寺平村,参加“中法志愿者建筑遗产保护工作营”的开营仪式。

  这是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联合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联盟,举办的多期工作营之一。每次开营,阮仪三都会到现场,和年轻人说说古建筑保护。

  “自己在泥里滚滚,亲手修缮古建筑,就会产生真正的感情,爱上古建、古遗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就会后继有人。”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素有“古城守望者”、“古城卫士”之称。他曾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是中国建筑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在不同场合见过阮仪三先生。台下端坐时,眉目慈和,神态儒雅,典型一介江南书生。一站上讲台,言及古城保护,却不免色厉言疾,瞬间变身“斗士”。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拆大建风起云涌,要逆势上演一个个“刀下留城”故事,确乎需要一位强大的“斗士”。

  流传最广的是“刀下留城救平遥”的故事。正带着学生在山西榆次实习的阮仪三,听说平遥古城在拆城墙,前往查看,“吓了一大跳”,大量的明清古建筑也将不保。于是他据理力争,争来一个省建委的口头说法,请平遥先停工一个月,他愿意用一个月的时间替平遥免费重做一个规划,负责实施。

  阮仪三立刻找来12个学生,骑着自行车全城调研,自己画画、拍照、冲印,甚至做木工模型。同时,还将发现的后周留下的古城墙、雕塑丰富精美的双林寺、唐末建造的镇国寺等材料都准备齐全,“规划可以不认账,列入文保单位就有机会保住了。”

  然而,材料送到省里,并没有想象中热烈的反映。阮仪三抱病,扛着图纸、资料,冒雨步行7公里,坐火车到太原,再转程北京,站在文化部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罗哲文面前时,浑身泥浆,活脱脱一个叫化子。

  看了图片资料,罗哲文和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总工程师郑孝燮“傻眼了”,立刻跟着阮仪三到山西,面见省长。高水平的规划书被山西省建委批准了。平遥古城就这样被保了下来。可以说,没有当时的“刀下留城”就不可能有之后的平遥申遗,也就没有今天已经成为世界遗产的平遥。

  平遥保护的过程,阮仪三最痛心的是“缺乏技术干部”,全县上下,甚至没有一个人懂什么是“单行道”,只会拆房拓路。回到学校,他就开办了一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培训班,请贫困县、镇的干部来学习,除了吃饭,其他均免费。有了这一批干部,古城保护出现刻意破坏的情况,他们就会找阮仪三去抢救,“我开玩笑说,他们都是我派到古城里的‘卧底’。”

  古建、古城保护,很多时候不招人待见,曾有县委书记明确表示,“这是保护落后,不要支持”。但阮仪三偏不信邪,简直有一种“豁出命去”的气魄。周庄、乌镇等江南古镇,外滩、提蓝桥等上海历史风貌区,杭州孩儿巷98号、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遗存,皆在阮仪三的奔走下,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上世纪80年代主持九华山风景区规划时,阮仪三发现有村民野蛮毁林,谋取私利。一激奋,他从旁边庙里拿出一面铜锣,急急敲响,大声喊话,将四五十个村民集中到寺庙院子里,收缴砍刀、斧头,并以九华山管理处名义,告诫村民这是违法行为,要处理。

  半夜,留宿庙里的阮仪三等人被老和尚叫醒,原来有村民回去后觉得他们不像大官,便嚷着“断我们的财,就断他们的命”。阮仪三他们赶紧从后山逃走。3天后,到了县城,直奔县政府,要求制止毁林行为,但各部门推诿扯皮,一气之下,阮仪三给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发了封电报。“我不认识书记,直接写了5页电报纸,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毁林行为终于被制止了。

  采访中,发现老先生常常“告御状”,“去年到今年,我又从‘刀下’留了4个地方,上海老北站、深圳湖贝村、大连东关街、商丘古城。”其中,他两次上书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官员,叫停了两个地方对老房子的拆除。

  他曾跟随“中国园林第一人”陈从周先生,陪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游历苏州园林,“一路上,陈先生如数家珍,我在旁用心强记。”

  在留园东园,陈先生为贝聿铭细点精妙之处,“使用空间各不相同,却衔接巧妙,极富情趣,可见建园者的巧思妙构。”阮仪三说,贝聿铭听了陈先生的指点,抚掌道“我得重新走一遍”,走回来,对着陈先生一声长叹:“我们这代人做不出来啦。”

  后来阮仪三在自己主编的《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将陈先生的指点浓缩为文字——建筑的形式十分丰富,有亭、廊、轩、堂,光线和空气在它们之间穿梭,忽明忽暗,左进右出,整个空间灵动自如,变化又融合,所见之处是不尽之意。

  同样的折服之叹,在安徽九华山,阮仪三听到著名建筑学家、现代建筑奠基人冯纪忠老先生也发出过。

  九华山寺庙不同于通常寺庙轴线对称的严整布局,而是根据当地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气候条件,吸取皖南民居的的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布局,“有的小寺庙仅一进二层品字形堂屋布局,庙宅合一。”阮仪三说,看了这一古朴优雅的“山村佛园”,冯先生当时就说,“对古人真应跪伏在地”。

  在冯先生的指挥下,从1979年开始,阮仪三和同济教师为九华山开发进行规划建筑设计,整整12年。1991年,九华山风景区规划获得安徽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和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可惜,10年以后,九华山原真民居式寺庙基本被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了,阮仪三说,“直到冯先生去世,我都不敢告诉他,怕他伤心。”

  正是为了减少这样的伤心事,阮仪三坚守至今,“十个指头按不住全部,我按住一个是一个”。

  保护就要原汁原味。在四川广元昭化古城修复中,阮仪三坚持“原样修复”,找老工匠,用老木材修缮老房子,用老石板重铺老街道。 “512”汶川地震时,满街烟尘散去后,当地老百姓惊奇地发现,修缮过的木结构老房子一幢未倒,“上海人真神了!”这一次之后,老房子全涨价了,原来不愿意参与修缮的百姓都争着要求改造,二期工程推进格外顺利。

  “以木结构为特点的建筑体系,是我国优秀的历史遗产,木材的柔韧性和卯榫连接方式,能有效化解地震时的冲击力。”阮仪三说,“我们保护古建筑、古城古镇,就是要留存其精华,传承古人的智慧。”

  “老房子保护的不光是形,而是魂,保护的是老房子的精、气、神!”阮仪三说,每一幢老房子都有精彩的历史故事,都承载着许多代居民的生活记忆,而不仅仅是木头、石块砌起来的物质构造。

  “就说上海石库门房子,融合了江南民居和西方联排的建筑特色,既体现了上海开埠的历史,又形成了前门爷叔、后门姆妈的弄堂情结,也给青梅竹马、过门亲家等有温度的故事提供了环境。”这些年来,阮仪三做了大量石库门保护工作,“石库门里弄作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民居建筑,具有唯一性,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遗产价值不容忽视,所以我还一直呼吁石库门申遗。”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各地建筑的不同特色,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福建土楼、广东碉楼、陕西窑洞,以及安徽、江西一带的徽派建筑等等,形式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运用自然的土、木、砖、瓦等,房子呈合院式,遮风避雨,生活安全。”阮仪三说,“四合院中设天井,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人。房屋布局讲究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农村还有土地庙、祠堂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天、地、君、亲、师’的概念自然化入心中。”

  同时,祖祖辈辈留下的人与人的亲情关系,依附在故乡古老的建筑与建筑之间,依附在故乡独特的山水风光之中。老先生说起江南人最熟悉的那首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死了,桥还在,你还会回去看看。桥也拆了,河也填了,你就不会再回去了。”老先生有些急切道,“我国很多城市过分追求现代建设的速度,‘千城一面’,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要加紧保护老建筑,而且是整体性保护。这样,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为了让更多力量汇入古建、古城保护中,阮仪三于2006年8月成立了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

  得青少年者,得未来。基金会每年举办20次周末“走读上海”活动,组织青少年认识上海历史风貌特色,普及保护知识,至今已有几千人参加。每年暑假举办城市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让孩子们与历史建筑亲密接触。“我的两个孙子都是营员,大孙子还担任营长呢。”不少孩子爱上了这一工作营,暑假“去旅行不如去修房。”工作营也从最初的每年两期,发展成今年的五期。

  提起设在贵州的屯堡工作营,很多人已经不再那么陌生了。尤其是去年开营时举办的以“守望故乡”为主题的中国城乡遗产保护屯堡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使这里成为关注的热点。今年的开营仪式同样也配套了相似的论坛。

  工作营可以说是阮仪三保护理念的实践。在继承梁思成的“修旧如旧”的思想的同时,阮仪三提出了“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思路。建筑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发生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给其留下印迹,因此应该要把完整的东西留存下来。因此修复时要尽量用原材料、原工艺,保留其原样式、原结构,尊重原环境,以这五个法则去修复一栋建筑,这样历史才得以很好地传承。

  基金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遗珠拾粹”。25年前,阮仪三开始带学生做古城镇调研,每年五到六个点,基金会成立后,该工作纳入其中。如今,已出版了两本《遗珠拾粹》,选取100个重要的历史古城镇,用大量的一手图文进行介绍,“这都是经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并保存下来的。”

  为古城、古建筑呕心沥血数十年, 但言及我国古城镇真正保护下来的比例,他的笑容转瞬即逝,“大部分都没有了,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只要与文化遗产保护有关,阮仪三总还是要亲自上阵。看他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充满了紧迫感,“越保护才发现需要保护的越多。”

  “相信后人会记得阮仪三”,老先生笑着说。(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人物工作室 孙小静)

很赞哦!